• 4

現在電機系的學生為何不愛類比的領域

我是個40年資歷的類比工程師
這行真的沒人要做
我教過超過300個徒弟
只有2個留在這個領域
因為真的太難了!
要做到獨當一面,至少要三年,而且還要有相當資源
以最簡單的電源工程師來說
要獨立設計一個電源要知道啥知識呢?
電路圖要了解,動作原理要清楚,閉環路補償要會算
磁性元件要先設計好,尺寸大小要控制
散熱處理要預測,熱流方向要算好
PCB佈局要會做,安規要求要知道,電磁干擾要先預測
樣品要會做,變壓器要會繞,零件要會測
測試要會做,可靠度要會算,emc要會修,安規要會改
寫著寫著頭都痛了!
sandypan1211 wrote:
交流電 將會漸漸被淘...(恕刪)

要淘汰很難,輸配電網,都是走高壓,跟特高壓,這本來就是電機的範疇,但是學這個,出路只有台電等等電廠
所以很多人現在都不走這行,目前的電機系我覺得跟電子系比較像了
larry-han wrote:
要獨立設計一個電源要知道啥知識呢?
電路圖要了解,動作原理要清楚,閉環路補償要會算
磁性元件要先設計好,尺寸大小要控制
散熱處理要預測,熱流方向要算好



以前在某間電源大廠呆過,跟了幾位師傅,會計算的只有一位,其他都是try error。害我一度以為計算設計無用,全靠經驗即可...


後來去另一間公司做精密儀器的電源,風氣文化和前公司截然不同,我才重新學會設計。
費姆特 wrote:
以前在某間電源大廠呆過,跟了幾位師傅,會計算的只有一位,其他都是try error。害我一度以為計算設計無用,全靠經驗即可...

後來去另一間公司做精密儀器的電源,風氣文化截然不同,我才重新學會設計。

同樣都是工程師,好壞差很多。

其實醫師也是這樣,所以很討厭網路那堆要求盲信醫師的傢伙。
現在大學只有16週,實際上課時數很少,原文書內容那麼多,教授幾乎都是上不完,但教授沒上完也沒關係,理論上大學生應該要有自學能力而不是全靠教授教,可是這個年紀的學生又要社交、迎新、辦舞會、交男女朋友、玩社團、聚會喝酒、夜衝、夜唱、打工、打電動,實際讀書時間可能比高中準備升學考試時還少,所以就變成找學長姐或補習班拿"懶人包",把考古題歸納背背解法,只求pass學分,且期末通常會調分,所以有時候過完整學期也不知道到底學會了什麼,反正畢業也沒用到,反倒Coding可以找工作,所以就往程式發展,至於必修的三電、工數、微積分、線代,除非工作上有用到,用到時再學就好,上學時不求甚解,能pass就好
我就看過有人電機系畢業後
不碰類比領域

跑去開挖土機了

那個人我不好意思說是誰
racer_k

不就是你本人,台大電機的,圖像就是你的怪手, 也沒什麼不好,行行出狀元!台灣的教育體制,畢業後不從事本科,"放下身段"歸零從新學習玩到業界頂尖的也不少!

2024-09-03 11:23
buzzbee wrote:
說得很好,與現況相符。近年大量砍必修課,把學分轉給通識,讓專業基礎時數不足。這兩年甚至把每學期18周,減為16周,更讓狀況雪上加霜。台灣學生的競爭力,非常堪慮

其實看對岸網紅張捷所言,這有種陰謀論的說法,就是貴族子弟智商不足競爭力差,為了避免與窮人子女競爭,就不停強調輕鬆教育,課程簡化,把困難度高的課程都剃除。因為難度降低,就很難區分學生智力優劣。如果學生不是聯考進去,而是靠推薦,甄試關係進去,學生貴族笨子女多,就更需要如此。

另一方面就拼命強調英文重要性,因為貴族子弟可以隨便到國外唸野雞大學,英文比較好,窮人子弟就很難。其實以AI時代而言,各種英文翻譯、口語的工具愈來愈多、愈來愈強,反而英文應該變得愈來愈不重要才對。
因為夠多的老屁股巴著唄

所以超新興事業方向才可能有更多的機會
相對數位比較難, 碩班也比較難畢業
就業市場需求較少又更專業, IP做好了就繼續沿用, 不像數位電路一直再改再加功能
看了2~30年的產品,好像就是這樣. 而且因為大多關鍵零組件都不是台灣的(沒量,要跟世界大廠盡量共用), 所以HW都會有廠商的測試板與參考線路.

例如,Baseband基頻,RF射頻等等先吃掉基本所需的面積後, 再交給機構把剩餘的軟硬排,電池,I/O,Connectors,Acoustics, Thermal,Camera等等擺好定位,數位的跑一跑Matlab,PSpice,HFSS....等等,覺得 Efficiency dB 夠了就交給layout team 去拉線了. HW與EMC的人就那幾個資深的一直做,也不太會升. 反倒是其他EE team與韌體部門一直招新人,升遷成小組長也快.

沒有自己的產品(ODM也好)可以開發,年輕的就直接去做IC設計了. 半導體業也是埋沒人才的地方.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