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林口長庚 病床等一個月

blazh413 wrote:
等一個月


在英國等三個月到半年是常態
病患經常覺得兀鷹已經在上空盤旋了
有時候真的要排很久
大醫院人都很多不意外
blazh413 wrote:
打電話去問狀況,永遠有人排在我前面,整整好幾周都沒人住/出院的詭異情況

健保床嗎?
醫院對於住院需求病患,
以治療優先順序安排病床,
如果樓主是躺在急診室已經一個月,
還排不到病床的話,
這就有點不正常
如果是門診要住院開刀排病床,
一個月還好,
如果樓主需要早點住院治療,
可以考慮改排桃園長庚,
台北長庚也可以考慮
表示你的病情不嚴重可以等
一堆人 把護理人員 當看護
覺得她們應該犧牲奉獻 吸空氣就飽
護理人員 跑光
現在等一個月 以後可能等半年以上



消防、護理、教師 為什麼愈「社會奉獻」的職業愈易受剝削?

為什麼在多數社會裡,那些確保眾人安全、健康、培育人類後代的職業角色,往往低薪、血汗?美國研究人員好奇這個現象,發現了「英雄稅」的真相——「無私」的標籤,讓工作者啞巴吃黃蓮。

在多數國家與社會,特定職業的「英雄形象」,讓從業者受到一定的尊重。像是軍警、消防、護理人員、教師、社工等等。他們保衛了眾人的安全、教育我們的後代、確保弱勢群體得到幫助,人們也往往願意在口頭上給予他們讚揚。

然而,社會對於這些職業人士的勞動條件與合理報酬,似乎並不在意。這讓美國杜克大學商學院研究員史丹利(Matthew Stanley)與凱(Aaron C Kay)啟動了研究,發現這些被「英雄化」的形象,其實對於從業人員的收入與工作條件,帶來了諷刺性的影響。

「如果被剝削的人是『英雄』,我們就不太擔心他們待遇不佳,」史丹利直言。

更無私,就值得「賺更少」
這份研究刊登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最早的靈感是源於史丹利作為醫護人員的妻子。她與護理同事們在Covid-19時期在工作壓力下苦苦掙扎,卻沒有得到實質的收益和支持。

「政客們用『英雄』來稱讚,但感覺很空洞,」史丹利轉述妻子的經驗。於是,史丹利和同事決定設計一系列研究來探討人們對於「英雄職業」的看法。

結果揭示,在最初的兩項調查中,美國人認為退伍軍人比一般美國公民更英勇,這與無私和自我犧牲的觀念有關。

加班、減薪,都很合理?
史丹利與凱的第二篇系列論文,探討了「英雄化」可能會在許多領域變相鼓勵剝削,例如在教學、社工、警務、護理領域。

預料之中,人們認為:當一份工作愈英雄,就愈可能需要無償犧牲週末。這是「英雄」從業人員往往超時工作、無償加班,還領著一份不合理低薪的一大因素。


正視英雄崗位的多面向
社工福德(Eva Forde)在《Social Worker》的一篇文章〈社工不談錢的10個原因〉寫道,「人們都說,社會工作者的服務本身,就已經有「內在回報」,」「每個社工都聽過這樣的話:『我們不是為了金錢』、『重要的是人,而不是錢』。」

然而,這些論述,最後都成了剝削的糖衣。這些英雄職業的財務危機,可能比一般人想得更嚴重。

專門針對社會工作者的金融培訓網站「金融社會工作中心」,創辦人沃爾夫森(Reeta Wolfsohn)指出,她很難向社工說明「擁有財務思維」的重要性,也很難進行培訓。

英國重症監護護理師協會主席(Nicki Credland)也指出,她認為「英雄敘事」可能會損害同仁的技能和教育。

「我們應該告訴公眾,這些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減少人們對漫畫刻板印象的依賴,」研究人員強調。

畢竟,人類是多面向的,意識到這些社會英雄,也是一群群對財富與勞動條件有追求的工作者,並不會影響社會對他們的尊重,反而能讓他們更好地在崗位上發揮。

(資料來源:BBC, Social Worker, Socialca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