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台灣影視圈的劇本,怎麼都不喜歡挑好作品來翻拍?

台灣本土拍得電影只想給台灣自己看,

不太去思考外國人的思維能不能看懂。

印像最深的應該是韓國的,

有個聽障的阿嫲跟孫子的故事“爱·回家 집으로... (2002)”,

那也是小題材啊,

演員基本就不知道是誰,

成本應該非常低,

我不用懂韓語也可以被其中某些情節感動到,

台灣這樣能“廣泛”觸動人心的“劇本”太少。

想想“The last of the Mohicans(大地英豪) ” 跟 “賽德克巴萊”,

如果你不是生長在台灣,

你對哪一部影片的接受度會高一點?
明天我也會去看鬼天廈 希望路邊攤大大不要讓我失望 主要是鬼天廈居然有找白癡公主和茵聲來演 他們 不會演砸了吧 嗚嗚 兩個網紅沒有經過專業的演員訓練?
中國那一套是因為已經發展很久才有辦法持續利多,台灣不一定適合這種方式,光是談授權就沒有一個很好的參照點,而且很多人都是認為自己腦袋的東西很棒,很有藝術性,你要一些電影人單純為了市場去拍東西,他們還會假掰的告訴你哪不是他想要做的
水云 wrote:
「我」百分百的贊成,您 ...

自己寫好作品、自己找好團隊、自己培養(藝人)工作室...(恕刪)


我說真的,與其等這個,不如等 AI工具

自己想個題材要 AI 寫劇本,自己潤飾一下。
自己用 AI 創造腳色,包含服裝
自己用 AI 生成影像
自己用 AI 配音
自己用 AI 創造配樂
自己用 AI 生成廣告海報

不要想做大作品的話,說不定你利用下班時間幾個月就做好了
建議樓主看看中國影評人評論金雞獎
AmoSiang wrote:
明天我也會去看鬼天廈...(恕刪)


沒有演員訓練也沒關係吧 還是看敬業程度 加上導演會不會帶 會找網紅肯定是需要聲量阿 商業市場這一塊 能不能賺錢還是很重要的
單從劇本其實也推敲得出來
拍出來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太貴的劇本"
基本上變成電影的機會就小了很多.
冰冷霜 wrote:
沒有演員訓練也沒關係...(恕刪)


美劇也用網紅啊,swat裡面的Darryl Henderson,是網紅Deshae Frost所飾演的。

有時會覺得,台劇美劇互相學習

Swat除了第一集成本花比較多,其他後面幾季根本是越來越省錢...
冰冷霜 wrote:
近期看台灣電影,覺得...(恕刪)

兩邊能挑來做劇本的文學作品量體差距太大了啊......

如果稍微有在接觸對岸網路文學的就知道,

對岸改編電視劇、電影的許多都是網路上先受到相當肯定後才改編的,

而且各大作者還在持續推陳出新,新秀也不斷加入,

涉及的類型更是五花八門....武俠、修仙、恐怖、探險、宮鬥、美食.....

加上他們國內市場大,

足以撐起各劇組投入相當的預算人力,

再請一兩個知名影星來母雞帶小雞,

成品自然就是更加有質感,

長期下來已經塑造出整個影劇產業生態圈。


台灣一來市場較小~先天就注定影劇回本賺錢不易,

於是衍伸出來的就是許多投資方喜歡打保守牌,

於是方向就常被限制在一些像是青春劇、政確劇、社會劇等,

這些國內較有市場的類型往往拿去國外就不那麼有競爭力,

加上資金與人力匱乏,

成果的品質也常常就差強人意,

最後只能持續內捲而已。


國內還有個奇特的現象,

就是很多導演喜歡拍自己想拍的~

自我實現和商業化常會有衝突,

結果產出許多叫好但不叫座的得獎型作品....
冰冷霜 wrote:
近期看台灣電影,覺得台灣電影主要的論述還是以小題材為主,裡面一定會牽扯到莫名其妙的搞笑,還會有+9、黑道喇在一起。


光看到你這點,就不得不提上世紀的香港電影

香港好電影很多,但浮誇爛製的電影更多

有哪一部『賣』得好就一群跟風拍,再強調一遍

賣得好的電影才是主流,劇本優不優秀,拍得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例如殭屍片,林正英不是第一個,被認為最先開啟殭屍片的道士先例是演員鐘發

後來林正英的殭屍先生大紅大紫,一堆人跟風拍,但還是有不錯的影片

還有賭博電影,高進的賭神還有周星星的賭聖,票房好,後面可想而知大家跟風拍

警察+黑道是香港電影的精隨,好的不錯看,拍的爛的也不少

電影很現實就是一場生意,老闆只看投資出去的錢能不能回收才是重點

電影劇本好不好,演員夠不夠大牌只能排在第二位以下

台灣的現實環境就是沒有那個市場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