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猜,語言都是先有音再有字,一開始都是如Papa、Mama那樣的單輔音+母音構成,後來辭彙越來越多,為了區別所以發展出pr-、gl-這類雙輔音,後來又有更複雜的scr-、spr-等複輔音,還有多音節詞,中文至今還是有雙母音,例如凹(au),只是沒有複輔音可能是覺得複輔音發音麻煩,多音節也麻煩,因而開始簡稱,例如桃園機場被簡稱成桃機,但為了以示區別所以發展出聲調,例如閩南語有超過4個聲調,同一個音不同聲調代表不同意義,之後有了文字就發展出不同偏旁的形聲字這樣好處就是發音方便,中文目前是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可能跟好唸好學也有關聯,口語語法也大多是規律的主詞+動詞,沒啥複雜的倒裝句、子句、時態等變化,像疑問句「這是什麼」就很直覺,不用倒裝成「什麼是這」(What is this),只可惜有得必有失,同音字太多,書寫複雜,打字也很難完全盲打
像台語到現在還有所謂的清濁音,「我」的台語並非「襪」,「肉」的台語也並非「吧」,母語非台語的人可能分不出來,中文現在沒有清濁音、沒有複輔音,有可能是語言簡化的結果早期中文拼音的b是保留給「肉」的那個音,g也是保留給「我」的音,台北才會變成Taipei而非Taibei,高雄也變成Kaohsiung而非Gaohsiung,所以跟外國人講Taipei應該不要唸「台佩」而要唸「台北」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