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從阿嬤的角度看到的環境變遷

雨天等放晴 wrote:
謝謝你的回覆!獲益良...(恕刪)


個人淺見
熱源來自太陽
內含紫外線
現今因臭氧層破損且尚無技術修復

紫外線照射到地表,會受70%海洋、湖泊、溪水等反射,致使溫度升高(以前曬太陽不會感受到皮膚刺痛),加上人類對木料大量需求,分、早期建築採幃幕或採光玻璃、增設太陽能板等,增加紫外線反射面積,讓人感受更多的熱源。
今年預估有聖嬰及反聖嬰現象,氣候變化會比較多。
以前因為工作關係,每日都要看幾個氣象網站,重要的是熱帶性低氣壓,會不會形成颱風,以往颱風形成後,需約7-10天才會比較接近台灣,現在大約在七天左右。
另外一個是潮汐,古老的黃曆(農民曆)內都有逐日記載潮汐時間,十多年前還非常精準,如初一大潮,何處幾點乾/滿潮,如今也需調整。
「世界上有兩種無窮無盡:一種是宇宙,一種是人類的愚蠢。......」/愛因斯坦
mioka

現在每天出門都覺得很悶熱,騎在馬路上覺得整個被熱空氣包住。都市裏面就是一堆建築物還有柏油路面,會吸附住大量的懸浮物質和空氣汙染,那些東西被太陽光照到都會發熱~這也是為什麼一到山區馬上就涼快的原因!

2023-06-27 14:10
瘦虫弱精

前幾個月我寡居在海拔1680的山區,夜間最低溫-2度,太陽出來中午時在太陽下曬約2小時,晚上頸背就出現曬傷的水泡

2023-06-27 19:32
其實造成現在這樣子
都是種種原因導致的
全球暖化、冰山融化、工業發展...
都是一點一滴慢慢的堆疊起來的

我們能做的 就是時常聽到的
包括做好資源回收、節能省電、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等
然後吃的盡量挑有機 友善生態的
可以的話也減少吃牛肉 因為牛的碳排放量也是很可觀的
雖然都是小小的舉動
但至少我們也已經做了我們能做的了
何奕佳有經營GREEN & SAFE
是致力於推廣永續概念
我偶爾也會買他們家的產品
都是友善小農或是他們自產的
可以去嘗試一下
至少知道他們家的東西是對生態危害最小的
而且也蠻好吃的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