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諾蘭的倒果為因敘事,直白地用我們憨人的說法:(1) 人類把地球搞砸到大家都活不下(也是現在進行式), 然後妄想在另一個星系複製出一個生存空間....
(2) 要找到這樣遙遠的星系, 在地球滅亡前,搜尋隊的時間只夠分散在幾個可能的定點. 而且是有去無回的單向旅程.
(3) 就算找到一顆可以生存的星球,但是所有的科學家包括主持計畫的博士都無法找出方法,把活著的人類在有限的時間內移到這顆星球, 所以B計畫就是只帶冷凍胚胎去繁衍. A計畫事實上是騙所有將死的地球人還有活命機會.
(4)所有收尋在時限內失敗後,庫柏只能把自己射向巨人黑洞, 利用拋棄自己的反作用力把安海瑟威和冷凍胚胎丟入到最後一個探險目標.
(5)在黑洞中,庫柏意外發現無限大的引力場可以讓他優游在時間維度中, 然後回到某段時間點, 把機器人Tars感測到的黑洞資料傳給女兒莫菲, 也就是後來解出如何在
(6)而這個在時間維度遊走的庫柏, 就是讓莫菲小時候一度以為的幽靈. 為了大愛,庫柏讓小莫菲幫助年輕時的自己找到博士,然後選擇了個有去無回的旅程, 也因此救了摯愛的兒女和自己.
廣義相對論中,引力的時間膨脹效應,讓引力場中擁有較低位能的時鐘(包括我們的呼吸與心跳)會走得比較慢。這在現實的太空站中也被證實了. 只是理論很美好, 拍成電影要好看卻很難. 諾蘭不可免俗地也拍出不合理的劇情(ex. 在米勒星球上, 重力不可能只有地球的1.3倍, 否則時間膨脹效應不會如此巨大....待一秒=地球上的61400秒)
我很喜歡年輕的Justin Hurwitz 在每部音樂裡所帶來對電影情節的想法, 像是《進擊的鼓手》(Whiplash)的配樂就讓人每次聆聽都會回想到劇情. 而First Man 中的主旋律大約就是那兩條, 但套用在不同的場景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很高明.
這一段旋律在Armstrong和登月等好幾段都用到, 節奏與樂器都有不同.
而懷念他過世的兩歲女兒Karen 那一段音樂也是用了很多次, 都不會使人覺得違和. 讓人感受到堅強外表下的脆弱.
未來應該是得獎常客的年輕導演與作曲家組合: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