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上,真的有心要讀,管道都是有的。
例如軍校,就「我」所知,還滿多 家境清寒 都有讀的。
例如空專,就「我」所知,還滿多 高職 畢業後,有上班有工作也可以讀。
例如空大,就「我」所知,雖然怎麼看都要 6 年,還有人讀 2 個學位 ( 12 年 ) 的 @@
例如,公費留學,等。
更不用講那個時代其實還滿風行 插班考 的

不讀,只有一個理由【「我」不讀了】而已

真的要讀,真的有心,管道都是有的。
水云 wrote:
雖然樓主都說 家境清(恕刪)
hmzanny wrote:
不過每個人因際遇不同,難度也不同
例如有長輩家中因為中男輕女,所以只讓女兒讀完義務教育就去工作
然後讓大兒子讀到大學
對只有國小畢業或國中畢業的人來說,受高等教育的難度更大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問題:
1.插大的前題是要有專科學歷才行,國高中學歷是沒這機會的
2.空大、空專學歷和一般大專學歷相較,待遇在業界有差別?
3.軍校是一條路,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或每個家庭都同意,特別是女性
4.當初資訊不如今天發達,如何升學常依靠老師及父母的指示,能否升學常看父母的意願
例如有些父母規定只能讀公立大專且不供應重考,而剛好自己只考上私立大專,這時就會失去升學機會
只能看著其他成績與自己相當或較差但家境好的人有大專可以升學
cman4434 wrote:
大學太多了, 我覺得(恕刪)
hmzanny wrote:
說到這我開始好奇,在那個時期,為何政府推廣增設的是五專,而非高中職畢業後讀二、三專的升學途徑呢?
hmzanny wrote:
中研院文獻
許多人說以前的升學制度比較公平
然而在查詢中研院的文獻及對長輩們的訪談後發現情況似乎有些不一樣
具文獻記載,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環,民國52年到民國61年的期間專科學校暴漲64所
其中公立僅12所,進而導致專科學校設校浮濫以及師資設備水準不夠的問題
而其中開設的又是以五專為主
對長輩(民國40年到54年期間出生的長輩)進行訪談發現
早期許多人經濟不好,以至於即便讀書能力不錯,也無法升學,甚至只能讀完義務教育而已
反觀拜專科學校爆炸式增長所賜,家境較好的學生,即便成績僅有中段程度(在一些長輩眼裡是後段)
仍舊有後段私立專科(一般是五專)可以念
產生了有讀書能力的學生只能讀到中等教育甚至義務教育,而讀書能力普普的學生卻能升讀到高等教育!
這種現象似乎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
對於成績較差但是能考入私立專科,卻因為家境不能讀的學生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反觀今日的制度雖有諸多缺點,但至少多數家庭都能確保子女有大學讀
現在因為家境問題必須放棄受高等教育的情況已經大幅減少了
另一方面早期考取二專難度相對較高,三專也是
而五專生,特別是後段的五專生,國中畢業就可以確保能拿到專科學歷
對於那些拼命考二專的高職生,以及考三專的高中生而言,是不是會感到不公平呢?
畢竟在那個時期,高中生及高職生經過一番努力,別說是大學,連三、二專都不一定能成功考上了
而一些程度中段但家境較好的人卻能進到一些後段五專受高等教育
這樣的體制算公平嗎?
說到這我開始好奇,在那個時期,為何政府推廣增設的是五專,而非高中職畢業後讀二、三專的升學途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