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90年代的高所得成長與低通膨為何難以複製

有看過一種對當年高成長與低通膨的解釋 : 中國大陸的開放。

因為大陸提供了大量的勞動人口,產出相當多的低價商品,所以其他國家地區在拉高所得的時候,依然可以用沒有成長,甚至更低的物價去買到生活所需用品,也因此降低了通貨膨脹。

現在如果還要有當年的環境,必須找到下一批大量的便宜就業人口,但放眼望去,這些勞動力通常現在處於基礎建設落後,官僚貪污,甚至內戰頻繁的國家。

另外的方法是全面工廠自動化,就可以繼續用低價供應民生必需品,但這樣做需要的是高度專業的工程師,一般人民無法拉高生活水準,也許屆時該考慮國家供應最低生活費的制度?
那個年代中國的經濟還沒有崛起,台灣的出口貿易金額還非常高。高所得會提高人力成本,低通膨只會維持一段時間而已,物價提高之後通膨就會增加,
以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代工廠的地位只要勞工薪資飆高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開始轉移到另一個勞工多薪資低的國家。台灣90年代之後是這樣,現在的中國也是這樣,不可能再回去了。
sroach wrote:
另外的方法是全面工廠自動化,就可以繼續用低價供應民生必需品,但這樣做需要的是高度專業的工程師,一般人民無法拉高生活水準

低價消費品等同就是拉高生活水平,
對先開發的國家而言,
MIC低廉產品和自動化工廠的意義差不多,
本地人不用在工廠工作,卻享有低價生活必需品.

有看過一種對當年高成長與低通膨的解釋 : 中國大陸的開放。

這個解釋並不恰當,
高成長和低通膨不可能平衡,
如果沒有足夠通膨,
哪來的錢讓這些人加薪?
而且自從對岸開放成為世界代工廠後,本地經濟就不再有所謂的高成長.
不過,許多人似乎不了解幾十年前台灣經濟的社會主義色彩還滿重的,
政府控制了許多民生必需用價格..........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