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oach wrote:
另外的方法是全面工廠自動化,就可以繼續用低價供應民生必需品,但這樣做需要的是高度專業的工程師,一般人民無法拉高生活水準
低價消費品等同就是拉高生活水平,
對先開發的國家而言,
MIC低廉產品和自動化工廠的意義差不多,
本地人不用在工廠工作,卻享有低價生活必需品.
有看過一種對當年高成長與低通膨的解釋 : 中國大陸的開放。
這個解釋並不恰當,
高成長和低通膨不可能平衡,
如果沒有足夠通膨,
哪來的錢讓這些人加薪?
而且自從對岸開放成為世界代工廠後,本地經濟就不再有所謂的高成長.
不過,許多人似乎不了解幾十年前台灣經濟的社會主義色彩還滿重的,
政府控制了許多民生必需用價格..........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