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麗金龍萬點睛 wrote:
各有各的特色,為什麼要辦得跟日本祭典一樣?外國月亮比較圓?還是自卑?
樓主寫得很明白, 是像日本一樣行銷祭典文化, 不是學日本祭典.
你去看旅遊手冊, 日本一定會提到什麼日本三大祭, 就是人家旅遊局有認真行銷祭典.
其實台灣, 在我小時候根本沒有什麼大甲媽祖文化節, 至少沒有"文化節"這種東西.
但是從我有印象以來, 不管大甲媽祖,鹽水蜂炮,東港王船....都是滿滿的人, 外國人就算來了也擠不進去的那種程度. 根本不缺觀光客, 誰說台灣沒有在行銷的.
行銷當然可以更好, 比方說M當勞的數字點餐系統, 小小改變大大有效, 我們也可以在對外宣傳統一寫個"台灣三大祭典" 之類的, 只是內部要統一說法有點難, 你的大還是我的大, 類似高鐵的站站停, 最後搞成"台灣百大祭典", 火力分散完全失去吸引力的可能性非常大.
更重要的, "祭典是宗教活動" "祭典是宗教活動" "祭典是宗教活動"
跟外國人來不來一點關係也沒有, 對信眾來說, 這是心靈層面的需求, 不是賺錢的工具.
為了國際觀光, 禁止青少年8+9參加活動, 你說好不好?
樓上講的大甲媽格鬥賽, 其實是傳統的一部份, 陣頭起源本來就是戰亂時期的民兵, 沒有鬥志, 不就變成走秀了, 那你去看內門的舞台秀就好了
(我沒有說內門鬥陣不好看, 整個活動去宗教體育化很有看頭, 歡迎體育學院組隊來戰, 但是它己經不是我們認知的陣頭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