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看到東京的街景影片 感嘆台北市的容貌

台灣市容老舊,最大的問題就是政府的不作為,
任你招牌亂長、破舊、佔用騎樓、外牆污損、鐵窗、封陽台…
沒有任何單位來管理。
david92 wrote:
台灣市容老舊,最大的(恕刪)

其實這些問題在議會 都有議員在討論
在北門整治計畫已經有一波的成果
可以到那邊觀摩
只是就缺少了那些契機
在更新上的速度就停滯不前
像是翻新好的建案 附近的馬路柏油都會重鋪
附近的商家招牌都會重新換新
才造就台北的市容常常是被動的情形下改變的
在北門整治計畫已經有一波的成果
可以到那邊觀摩
^^^^^^^^^^^^^^^^^6
北門只是一個點,改得再美也挽救不了頹敗的市容,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全面性的管理,
就像美國不允許你把衣服晒在外面、不允許你家的庭園雜草叢生一樣,
需要全面性的管理才能改善
北門或台北西區改造,真不是那麼簡單
你所謂的
esthetica wrote:
對了 記得好像還有一處就是機場捷運台北站

機捷雙子星都躺在文化部文資審議多久了
被退件好幾次了
附近的台北郵局和台鐵e1e2都更,看來也不好過
兩輪漫遊山水~城市中,就愛自由自在-悠哉放空。
街角的癡漢 wrote:
是人的關係
日本也沒什麼高樓大廈
鄉鎮市輪廓也跟台灣很像
就是多了一種乾淨
你在日本隨便一個小景點小街道或小巷弄拍張照隨時都能上傳使用,
在台灣可能5張只有一張能用

我記得國外有個記者還誰忘了
形容台灣其中一句話很貼切

"建築及交通看似開發中國家,人民經濟水平是東南亞另一個韓國"


我無法相信癡漢大會這樣發言...
日本建立一個真正「現代」的都市規劃體系,是始於1919年的《都市計畫法》。該法旨在透過各式規劃工具以控制整個都市化地帶,其中包含「土地區劃整理」、「建築線」,以及「用途地域」,這些工具都與郊區開發相關。然而,有力地主的反抗、政府財政的衰弱,均導致進展甚微,直到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才讓政府得到機會加強這些措施的推動,用以開發新郊區。

政府有心要推動,
但一定會有很多人反對抗議,
只有真的遇到天然災害才是改造的開始,
如,關東大地震,阪神大地震,1666倫敦大火。
都是遭遇到重大災難,
都市改造才能順勢而為,
當然也不能希望災難降臨,
但要如何才能讓人民有共識與配合,
才是真正的難題,
畢竟我們不是共產國家!!
kentchan wrote:
MIYASHITA PARK...(恕刪)


我剛好有看到相關的報導耶~
應該是因為這個公園的關係
將大自然與澀谷的時尚和商業熱情融合在一起
真的很有心啊
相關連結請點這裡
對岸有城市規劃館
台灣有什麼
esthetica wrote:
由於疫情關係 大家自(恕刪)


仙台 連空氣都是香的
要像日本市容那樣乾淨整齊,先問問自己是不是會每天自己拿著掃具把自己家裡大樓四週裡裡外外掃過,不會就別想了

我自己是完全無法作到這點。

不過只要在外面垃圾小到象吃黑嘉麗曼駝珠時的撕下的小紙削如果沒有垃圾桶我都會放自己口袋或包包等回家後再丟。教育自己的小孩也是。

但是就是不知道為何我就是看到家門外有垃圾也不會去打掃再髒都當沒看到。

這應該就是民族性的差異,要改變從小就要開始紮根。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