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為什麼不多蓋點高架捷運

kentchan wrote:
運量大不大是跟當初規畫有關
不是因為高架
(恕刪)


絕對不是這樣,高架捷運不是想規劃多大就可以規劃多大的,為什麼台北文湖線和環狀線車廂不規劃大一點? 那是因為支撐軌道的柱子不用這麼粗,如果是像淡水信義線那麼大的車廂,軌道就需要兩根柱子才能撐起,這種規模無法蓋在一般汽車道路上,需要專屬空間,去參考台北捷運淡水信義線地面段就知道了,我已經說過了除非在郊區,在市區難不成要廢掉汽車道或拆房子來蓋嗎?

kentchan wrote:
高架對高架為什麼不能轉乘?
就跟你高架轉地下意思一樣
不同平面就可以轉乘
(恕刪)


轉乘站的站體有多大? 因為地下所以幾乎可以說沒有限制,可是同樣規模的轉乘站搬到地面上我估計在市區沒有空間可以容納,去看看新北產業園區站的站體佔地有多大就好了,不同平面轉乘還是回到我前面的回答,結構上的問題不可能沿用軌道上的支撐強度,不是把兩條線疊在一起就好了那麼簡單,站體還是會不小,況且如果高架優點比較多,為什麼世界上的捷運還是以地下居多?

kentchan wrote:
高架最大阻力大概就是沿線居民
噪音會造成房價下跌
(恕刪)


這當然也是原因之一
heartgame wrote:
還有一個缺點,地震會倒。

地下化隧道一樣得靠鋼筋水泥撐住...........
莎朗石頭 wrote:
為什麼台北文湖線和環狀線車廂不規劃大一點? 那是因為支撐軌道的柱子不用這麼粗

台北多得是四線道高架道路,比起重運量捷運的寬度也不差.
重運量和中運量的軌道寬度沒差那麼多.

木柵線算是台北市區內的特例,
連帶的內湖段也是中運量.
重運量捷運造價高,營運成本也高,
如果預估乘客人數沒那麼多,未必一定得選重運量.
淡海輕軌甚至還不是中運量.

環狀線台北市段是地下化中運量.

況且如果高架優點比較多,為什麼世界上的捷運還是以地下居多?

高架的優點是省錢,
經費如果多到花不完,自然都會地下化.

轉乘站的站體有多大? 因為地下所以幾乎可以說沒有限制,可是同樣規模的轉乘站搬到地面上我估計在市區沒有空間可以容納

地下化的站體大小怎會沒限制?
旁邊的民宅/大樓總不能硬穿過去.

站體不用佔太大地表面積,
都市寸土寸金,
車站都可以垂直發展,
淡水線幾個高架/平面車站的面積也沒很大,

至於某些站的站體特別大,未必就有必要.
超大的車站站體,或是聯開,或是做為都市地標,
都不是高架/平面捷運一定需要的,
高雄輕軌的車站就像個公車站而已.
捷運北投站在軌道下方,上頭有兩條重運量路線.
樂觀樂觀 wrote:
高架捷運成本低,未來(恕刪)


望向內湖路上的詐胡線.............唉
只能說高架也不是、地下也不是 很難處裡,總是會有人吃虧到,就要開始拖、協調,交通路網當然能越密集越好,但考量的點實在太多: 安全、預算、民眾住戶權益、政治因素...等等
樂觀樂觀 wrote:
高架捷運成本低,未來(恕刪)

台北腹地小
遷都到中彰投才是治本~
吃小菜.喝小酒.打小牌.摸小手.騎小車....看看小電................................................視!
hokkaidowally

總統府遷到南投抗議民眾成為觀光財 :)

2025-05-12 19:39
愛爾羅西 wrote:
望向內湖路上的詐胡線.............唉

其實,或許可以對比一下,澳門最近新開通的輕軌 ...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水云 wrote:
其實,或許可以對比一(恕刪)

澳門輕軌二期據說是遙遙無期了,只希望蓮花大橋這段一定要做,這樣也許可以在珠海端做個類似拱北站的轉運站,或是橫琴往城軌珠海站的聯絡線,減輕關閘站的負荷。
橫琴口岸的邊檢平日少到幾乎沒人排隊。
youuyouu wrote:
澳門輕軌二期據說是遙遙無期了,只希望蓮花大橋這段一定要做,這樣也許可以在珠海端做個類似拱北站的轉運站,或是橫琴往城軌珠海站的聯絡線,減輕關閘站的負荷。
橫琴口岸的邊檢平日少到幾乎沒人排隊。

網路上一種說法,澳門輕軌,三個字,就是貴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莎朗石頭 wrote:
高架捷運畢竟車廂不可能太大,運量肯定低於地下捷運一太截,況且除非在郊區,否則要做到轉乘談何容易,現行高架捷運頂多做到分支,要轉乘的對象幾乎都是地下捷運(恕刪)那種好幾線交匯在一起的站,高架根本辦不到

1.請看淡水線以及淡水線北投站
2.高鐵夠重了吧?
除了南港-板橋以及桃園,全線都是高架
3.你可能沒看過東京新海鷗線疊新橋,單軌疊濱松,京急疊品川是怎麼疊的...


莎朗石頭 wrote:
轉乘站的站體有多大? 因為地下所以幾乎可以說沒有限制,可是同樣規模的轉乘站搬到地面上我估計在市區沒有空間可以容納

4.高架車站,站體最寬就是路幅寬度
地下車站,站體最多也就是路幅那麼寬
高架至少向上發展以地下向下發展容易
要說限制,地下限制才多到爆

莎朗石頭 wrote:
為什麼台北文湖線和環狀線車廂不規劃大一點?

5.木柵線導入時,交通部在搞北淡線改捷運
市政府不想輸;馬特拉來推銷的是模組化套餐
價格便宜,施工期短,四年內可完工,啊不過比較小台
四年可完工就是選舉前可以剪綵的意思了
末代官市長就中計了
而且木柵線在蓋的時候,全線從頭到尾除了動物園,沒有地方是人很多的

莎朗石頭 wrote:
如果高架優點比較多,為什麼世界上的捷運還是以地下居多?

6.不要倒果為因了
大部份的捷運規劃有一個特點:
"來不及了,趕快蓋!!"
也就是都市發展已經飽和,地面及高架選項已經不可得

沒事請多看書
捷運白皮書──4,444億的教訓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