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的立法院副院長在這裡幫你準備配套措施啦!

關於他的專業事蹟請自己做一下功課, 我在別欄PO過,
懶得再PO一次... 畢竟這邊是動力討論欄, 讓動力歸動
力, 政治歸政治好了, 只能說, 接下來的配套, 我看還是
"挫累等"啦....


Black Ocean wrote:
不好意思...小弟較愚昧無知...看不懂什麼是ETR...
想請教...如何可以做到"人民少繳稅..政府也不會減少稅收"?
是指:
1. 政府本來總共要課一百億(假設)...現在只要課90億就好...算是給人民打九折..那少課的那10億是政府就少花一點...還是有誰會補給政府..?
2.基於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有些使用能源較多的企業或個人在某方面的稅會比之前多繳一些...以補足其他使用能源較少的人民繳的稅比較少的情形...
如果是第2的話...我就會擔心...企業稅繳比較多...就會變成本增加...成本增加...很容易就變成營收變少...那會不會造成企業對員工施行減薪以維持營運....等於是企業把要給員工的薪水拿去繳稅..."我被減的薪資=我少繳的稅"? 萬一"我被減的薪資>我少繳的稅" ...那我不就虧大了...
或是這並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零和觀念...願聞其詳.....(恕刪)
您好, 關於您的問題, 以下僅就理論設計的部份, 回覆如下:
(關於執行細節, 要看政府與人民的共識)
ETR 的原意是 Environment Tax Reform (環境租稅改革), 有人將這類稅基稱為「綠稅」(Green Tax). 除了我們現在聽到的「能源稅」之外, 還有其他的如「碳稅」也是, 瑞典甚至開徵「硫稅」(對硫化物的排放課稅), 美國有 CFC 稅 (氟氯碳化物稅), 「農藥稅」等.
1. 從稅制的設計而言, 開徵能源稅並非使政府多增加稅收, 而是: 先將現有的稅基進行刪減/整合/調整之後, 把不足部份改由「綠色稅負」來負擔, 而能源稅則是綠色稅負的一種.
2. 從理論上來看, 開徵綠色稅負之後, 政府的總稅收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因為有些舊的稅, 必須在開徵綠稅的同時被刪除掉). 不過, 在開徵初期, 通常會增加一些人民的成本(因為剛開始人民還不懂得節約能源與節稅之間的關係), 但是當人民懂得利用節約手法來節稅之後, 就會恢復正常或更低.
3. 能源稅 (綠稅) 是稅務的一個大轉變, 大家現在覺得無法接受, 是因為不了解其運作機制, 媒體也沒有報導過這樣的改革, 誤以為只是多一個稅目. 但收取能源稅 (或其他綠稅) 的目的, 並不是「增加更多的稅收」, 而是:
將過往對: 財貨(goods)(例如勞動活動所產生的所得或收入)課稅的精神,它是一個轉換的過程, 將現有的徵稅相關因素, 從「財貨」轉變成「環境」.
規劃轉向為對: 環境(environment)有害的結果(如環境損害)予以課稅
不是只有「多收一種稅」這麼簡單而已.
4. 不可能發生您所擔心: "我被減的薪資=我少繳的稅" 這種情形. 對企業課徵能源稅之後, 初期可能真的會有部分不了解稅的企業, 會想以刪減人事成本來維持盈餘; 但是這些企業很快就會發現(或由會計師精算後告知), 這樣的作法, 遠比自己想辦法去節約綠稅, 要更沒有效率. 因為當企業的產銷活動越多, 就可能浪費越多錢在繳綠稅上面, 而這樣的浪費幅度, 遠超過人事薪資能夠刪減的程度.
5. 課徵綠稅, 對社會最大的好處, 就是: 我自已可以決定, 何時要開始對環境友善? 把主動權交回給公民, 遠比政府強硬去規定各種環境保護措施, 要更有效率, 也更少反彈. 如果一個企業的產銷活動, 對環境的衝擊度是 0 的話, 或許它可以完全不用繳綠稅(也不用繳其他的傳統稅, 因為傳統稅已經被綠稅所取代), 所以他的盈餘可以比其他企業多更多. 而那些「不願意對環境友善」的個體, 自然就會扛起更多的稅責, 幫其他人多繳稅.(所以其他人可以少繳)
6. 以英國為例, 英國的租稅改革計畫, 希望在 2020 年的時候, 政府稅收能有 20% 來自綠稅. 這並不是說, 政府的稅收變成: 100%傳統稅 + 20%綠稅, 而是 80%傳統稅+20綠稅, 所以,政府收到的總稅收並沒有改變(這稱為「租稅中立」), 但是, 公民社會中比較浪費能源, 或比較傷害環境的個體 (企業或個人), 就會繳出比較多的稅, 而相反的, 另外一些人, 就可以少繳很多稅.
7. 改革需要時間, 即便是英國, 它到 2020 年, 也才只有 20% 的稅收來自綠稅, 相對而言, 被綠稅所取代的傳統稅, 數量上也不會太多. 我們的狀況也是一樣, 我們不能期待, 一開徵能源稅, 就可以免除掉其他「所有的」傳統稅, 但是一定有些稅基可以因此而被刪減. 而那些反對能源稅最強烈的人, 很可能就是傷害環境最大, 享用最多利益, 但卻又不願意改變現有作為的人.
8. 有網友提到台灣不適合跟隨歐美先進國家, 進行 ETR 的改革. 關於這點, 國內學界也有多所討論, 最大的問題, 在於台灣一直維持「低稅賦政策」(與先進國家相比, 台灣人民所繳的稅, 確實低很多), 在稅收很緊迫的範圍內, 要進行稅制改革, 很容易遭遇到稅收不足, 或在初期有部分個體的負擔較大的狀況. 但這些現象不是不能被改善, 如果能從稅改的執行技術上仔細規劃, 仍然可以減少很多阻力.
9. ETR 趨勢是從 90 年代開始興起, 至今已經有 10 幾年的歷史了, 國外的改革經驗裡, 不論成功或失敗, 都有很多我們可以借鏡的案例, 我們不需要害怕這樣的改革, 反而應該慶幸, 前面已經有這麼多的案例了, 我們要從國外的經驗中, 學習如何踏出台灣的腳步.
10. 這邊順便要在提醒一下, 「能源稅」(或綠稅) 的改革並非馬先生上台才突然提出來的. 財政部從民國 92 年開始, 就已經有一個為期 6 年的中期計畫, 是逐步在執行「能源稅」的稅務改革, 而這段期間, 卻是扁政府在執政的. 所以, 請大家拋開藍綠的思維, 不要用政治的角度去看這件事. 稅務單位有心要改革稅制, 跟上先進國家的潮流, 這個動力是來自於專業的思考, 不是來自於政治立場的考量.
前面舉過很多國家的案例, 證明她們實施綠稅, 確實可以達到人民減稅的效果. 雖然仍然有網友不同意那樣的事實, 不過這並不代表台灣做不到. 但政府與人民需要有共識, 綠稅改革不是「加一個稅」就結束的了, 必須通盤檢討所有的稅基, 再設計出取代傳統稅的機制, 這裡面最複雜的, 是: 中間的轉換過程, 要如要讓政府稅收不減少, 而人民又不會多繳稅.
我相信初期一定會有陣痛期, 但稅改不是 1~2 年的事情, 短則5年, 長則10幾年, 大家要用比較長遠的眼光去看.
若想了解 ETR 的國外案例與國內狀況, 台綜院有一份研究報告可以先看看:
《從國外綠色財政改革經驗, 看我國環境稅制之規劃研究》
先前該主題內關於 ETR 的其他相關發言如下: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594376&p=5#5819611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594376&p=8#5824293
~~ 新願資本-臺醫壹號創投基金-普通合夥人 ~~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