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支持配套完整的開徵能源稅。

台灣的車太多。定額的燃料稅,可以稍微壓抑買車卻不常開的人,讓這些人別買車了、坐小黃就好了。
ryanx wrote:
還沒有政績先收錢,...(恕刪)

外國領土大
怎樣計程車在街上等人攔

車市不振 影響的相關從業人員太多了 經濟怎樣成長

可惜呀~能源這種非常重要、非常專業、影響每一個層面的議題,扯到政治上,大家都沒辨法心平靜氣的來討論了。

希望大家可以來討論討論,油價會愈來愈高時代
怎麼樣做、可以影響較小而得到最大的效益呢?

就我而言都儘量走路、騎單車。(又省錢、又健康,健保局就不會虧那麼多了)
好處多多,壞處一只有一樣、就是空氣太差了。
不過大家都不用石油、空氣自然就好啦。
看看歐、日等先進且人民快樂、健康的國家(我們台灣得到癌症率超高的除了買防癌險,還有更多大家要做的)
他們的能源政策做的很好,大眾交通也很好
能不開車就不開車,生活過的不也是很愉快嗎?
太多太多歐、日等國因為少開車、少騎車的好處了
這樣子絕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配套措施是吧? 讓開讓開, 讓專業的來!
專業的立法院副院長在這裡幫你準備配套措施啦!



關於他的專業事蹟請自己做一下功課, 我在別欄PO過,
懶得再PO一次... 畢竟這邊是動力討論欄, 讓動力歸動
力, 政治歸政治好了, 只能說, 接下來的配套, 我看還是
"挫累等"啦....
不好意思, 因另外一個類似主題已經淪為政治口水, 故將該主題的回覆, 借放於此, 免得被口水給淹沒了:
Black Ocean wrote:
不好意思...小弟較愚昧無知...看不懂什麼是ETR...
想請教...如何可以做到"人民少繳稅..政府也不會減少稅收"?
是指:
1. 政府本來總共要課一百億(假設)...現在只要課90億就好...算是給人民打九折..那少課的那10億是政府就少花一點...還是有誰會補給政府..?
2.基於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有些使用能源較多的企業或個人在某方面的稅會比之前多繳一些...以補足其他使用能源較少的人民繳的稅比較少的情形...

如果是第2的話...我就會擔心...企業稅繳比較多...就會變成本增加...成本增加...很容易就變成營收變少...那會不會造成企業對員工施行減薪以維持營運....等於是企業把要給員工的薪水拿去繳稅..."我被減的薪資=我少繳的稅"? 萬一"我被減的薪資>我少繳的稅" ...那我不就虧大了...

或是這並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零和觀念...願聞其詳.....(恕刪)

您好, 關於您的問題, 以下僅就理論設計的部份, 回覆如下:
(關於執行細節, 要看政府與人民的共識)

ETR 的原意是 Environment Tax Reform (環境租稅改革), 有人將這類稅基稱為「綠稅」(Green Tax). 除了我們現在聽到的「能源稅」之外, 還有其他的如「碳稅」也是, 瑞典甚至開徵「硫稅」(對硫化物的排放課稅), 美國有 CFC 稅 (氟氯碳化物稅), 「農藥稅」等.

1. 從稅制的設計而言, 開徵能源稅並非使政府多增加稅收, 而是: 先將現有的稅基進行刪減/整合/調整之後, 把不足部份改由「綠色稅負」來負擔, 而能源稅則是綠色稅負的一種.

2. 從理論上來看, 開徵綠色稅負之後, 政府的總稅收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因為有些舊的稅, 必須在開徵綠稅的同時被刪除掉). 不過, 在開徵初期, 通常會增加一些人民的成本(因為剛開始人民還不懂得節約能源與節稅之間的關係), 但是當人民懂得利用節約手法來節稅之後, 就會恢復正常或更低.

3. 能源稅 (綠稅) 是稅務的一個大轉變, 大家現在覺得無法接受, 是因為不了解其運作機制, 媒體也沒有報導過這樣的改革, 誤以為只是多一個稅目. 但收取能源稅 (或其他綠稅) 的目的, 並不是「增加更多的稅收」, 而是:
將過往對: 財貨(goods)(例如勞動活動所產生的所得或收入)課稅的精神,
規劃轉向為對: 環境(environment)有害的結果(如環境損害)予以課稅
它是一個轉換的過程, 將現有的徵稅相關因素, 從「財貨」轉變成「環境」.
不是只有「多收一種稅」這麼簡單而已.

4. 不可能發生您所擔心: "我被減的薪資=我少繳的稅" 這種情形. 對企業課徵能源稅之後, 初期可能真的會有部分不了解稅的企業, 會想以刪減人事成本來維持盈餘; 但是這些企業很快就會發現(或由會計師精算後告知), 這樣的作法, 遠比自己想辦法去節約綠稅, 要更沒有效率. 因為當企業的產銷活動越多, 就可能浪費越多錢在繳綠稅上面, 而這樣的浪費幅度, 遠超過人事薪資能夠刪減的程度.

5. 課徵綠稅, 對社會最大的好處, 就是: 我自已可以決定, 何時要開始對環境友善? 把主動權交回給公民, 遠比政府強硬去規定各種環境保護措施, 要更有效率, 也更少反彈. 如果一個企業的產銷活動, 對環境的衝擊度是 0 的話, 或許它可以完全不用繳綠稅(也不用繳其他的傳統稅, 因為傳統稅已經被綠稅所取代), 所以他的盈餘可以比其他企業多更多. 而那些「不願意對環境友善」的個體, 自然就會扛起更多的稅責, 幫其他人多繳稅.(所以其他人可以少繳)

6. 以英國為例, 英國的租稅改革計畫, 希望在 2020 年的時候, 政府稅收能有 20% 來自綠稅. 這並不是說, 政府的稅收變成: 100%傳統稅 + 20%綠稅, 而是 80%傳統稅+20綠稅, 所以,政府收到的總稅收並沒有改變(這稱為「租稅中立」), 但是, 公民社會中比較浪費能源, 或比較傷害環境的個體 (企業或個人), 就會繳出比較多的稅, 而相反的, 另外一些人, 就可以少繳很多稅.

7. 改革需要時間, 即便是英國, 它到 2020 年, 也才只有 20% 的稅收來自綠稅, 相對而言, 被綠稅所取代的傳統稅, 數量上也不會太多. 我們的狀況也是一樣, 我們不能期待, 一開徵能源稅, 就可以免除掉其他「所有的」傳統稅, 但是一定有些稅基可以因此而被刪減. 而那些反對能源稅最強烈的人, 很可能就是傷害環境最大, 享用最多利益, 但卻又不願意改變現有作為的人.

8. 有網友提到台灣不適合跟隨歐美先進國家, 進行 ETR 的改革. 關於這點, 國內學界也有多所討論, 最大的問題, 在於台灣一直維持「低稅賦政策」(與先進國家相比, 台灣人民所繳的稅, 確實低很多), 在稅收很緊迫的範圍內, 要進行稅制改革, 很容易遭遇到稅收不足, 或在初期有部分個體的負擔較大的狀況. 但這些現象不是不能被改善, 如果能從稅改的執行技術上仔細規劃, 仍然可以減少很多阻力.

9. ETR 趨勢是從 90 年代開始興起, 至今已經有 10 幾年的歷史了, 國外的改革經驗裡, 不論成功或失敗, 都有很多我們可以借鏡的案例, 我們不需要害怕這樣的改革, 反而應該慶幸, 前面已經有這麼多的案例了, 我們要從國外的經驗中, 學習如何踏出台灣的腳步.

10. 這邊順便要在提醒一下, 「能源稅」(或綠稅) 的改革並非馬先生上台才突然提出來的. 財政部從民國 92 年開始, 就已經有一個為期 6 年的中期計畫, 是逐步在執行「能源稅」的稅務改革, 而這段期間, 卻是扁政府在執政的. 所以, 請大家拋開藍綠的思維, 不要用政治的角度去看這件事. 稅務單位有心要改革稅制, 跟上先進國家的潮流, 這個動力是來自於專業的思考, 不是來自於政治立場的考量.


前面舉過很多國家的案例, 證明她們實施綠稅, 確實可以達到人民減稅的效果. 雖然仍然有網友不同意那樣的事實, 不過這並不代表台灣做不到. 但政府與人民需要有共識, 綠稅改革不是「加一個稅」就結束的了, 必須通盤檢討所有的稅基, 再設計出取代傳統稅的機制, 這裡面最複雜的, 是: 中間的轉換過程, 要如要讓政府稅收不減少, 而人民又不會多繳稅.

我相信初期一定會有陣痛期, 但稅改不是 1~2 年的事情, 短則5年, 長則10幾年, 大家要用比較長遠的眼光去看.

若想了解 ETR 的國外案例與國內狀況, 台綜院有一份研究報告可以先看看:
《從國外綠色財政改革經驗, 看我國環境稅制之規劃研究》



先前該主題內關於 ETR 的其他相關發言如下: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594376&p=5#5819611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594376&p=8#5824293
~~ 新願資本-臺醫壹號創投基金-普通合夥人 ~~
raytracy wrote:

(恕刪)


你講的是很理性沒錯 一聽就懂
但是政府發言卻不肯明白說
會剔除重複繳納的稅
而直接說可能課徵能源稅 來當風向球試水溫
代表他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配套系統
就連立法的議程可能都沒有

以台灣的政客水準 很有可能先課稅在慢慢修法
而到raytracy說的水準
一般百姓應該白白被佔便宜多繳個五年重複的稅
佔便宜的應該還是公司行號 靠所謂的能源稅逃稅吧
raytracy大大的說明很清楚, 也非常了解, 但我比較相信樓上大大說的這是來試水溫看能不能加稅用的, 因為隔沒幾天馬團隊又丟出來說等經濟好轉才會開徵, 讓人覺得拋出開徵能源稅說法是非常草率隨性的, 而如果真有輕政減稅的完整配套措施, 就該開記者會說清楚, 而不是心虛的又縮回去
TWWC wrote:
配套措施是吧? 讓開...(恕刪)


最好是有配套措施再來吧,

開車騎車的人都會抱怨條杯杯選擇性執法~ 不希望新的制度有漏洞, 變成選擇性抽稅~



有本事就挑明要改革不合理的燃料稅吧
別講的太攏統
不然就只是口號治國
譁眾取寵罷了
個人覺得什麼配套作法...絕對是付錢才知道痛在哪裡

現在M型社會,有錢的大爺絕對花的起,斤斤計較的永遠是升斗小民

沒看過,那些繳稅第一名的人,有哪幾個是我們常見的「富豪」?

他們太能避稅了...要他們拼經濟,就來個獎勵投資政策,嫌電價太貴,工業用電很便宜吧!

怎麼比,怎麼配套。平民的配套永遠追不上有錢人的!



當然,能源稅的徵收可能性非常大,不過在中華民國萬萬稅的作法下,是否應該先檢討的我們的稅賦來源到底是不是「公平」?而不要老是用「使用者付費」這個萬用公式來說服我!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