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找茶趣

就是那個光在曾經的短暫相聚 wrote:
玉山合歡山...這兩座好像很高


這地方根本不能種茶啊~...(恕刪)
又不叫你種在山頂
要一句通吃這全是中央山脈
economic wrote:
這些在2000海拔以...(恕刪)


cougar2015 wrote:
又不叫你種在山頂要一...(恕刪)


其實我是有去品茗樓爬文的
只要沾到那些山頭的茶
價格實在是有點嚇人
我還是自己找路走吧

然後呢…
就是那個光在曾經的短暫相聚 wrote:
其實我是有去品茗樓爬...(恕刪)


台灣茶除了東方美人外,算不上多高價的,不過我們的茶葉競爭力也不是多強就是
台灣的東方美人可以做品質好、價格高(好喝的一斤都幾萬起跳)
青心烏龍的中高海拔台灣有品質上競爭力,但現在部分中國的青心烏龍也開始能有類似的品質了(也是台灣人去種植的,現在市面上很多掛所謂梨山、大禹嶺、福壽山、....有不小比例是這樣的東西)

以高山茶來說,純台灣生產製作很多是反應成本,高海拔成本高(種植在2000多海拔,光能採平均大概得10年,有10年只有燒錢沒有收入,哪可能賣多低價,不然你去種來賣我們),中海拔有門路也可以買到好品質的,價位也不是多高

茶葉本來不算低價品,起碼也得喝身體壓力小的,不然白開水喝一喝比較健康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台灣茶除了東方美人外...(恕刪)


掛所謂梨山、大禹嶺、福壽山、....

這些很容易魚目混珠
所以這些不熟悉,也花不起,就不用想去試了…

在往塔塔加的路上望高那一帶
海拔應該都有1千以上的
其實就個人來講算是可以了
只是價格如何去議
個人喜愛找小農購買
但也不可能讓茶農無利潤

其他北部的茶不熟悉
也喝不習慣
十幾年前去宜蘭
第一次喝到鳥龍做的蜜香紅茶
有點驚豔
但價格對個人來講有點偏高
後來找到中部區域有人做這類的茶包
便宜好喝又方便
到現在都有持續在喝

必竟成本是固定的
還是必需找自己喜愛的又適合的

然後呢…
就是那個光在曾經的短暫相聚 worte:
在往塔塔加的路上望高那一帶
海拔應該都有1千以上的


那邊是比較新的茶區,海拔也高
但是那邊的茶不好喝,風大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那邊是比較新的茶區,...(恕刪)


感覺e大層次太高了
喝不慣這些太過於平凡的
而且好不好喝是主觀感覺
就不再糾結什麼茶區了
以免讓人誤以為那邊都真的不好喝
就像有人覺得松柏嶺的四季春很有味道
但那個味道,我真的就不喜歡
自己開始買茶時
還滿喜歡那邊俗稱二七仔
再來就二九仔
都是直接找到茶農家去試泡
有時候一次拿幾十斤
有時朋友也會請我幫他順便買
後來喝到了有點高山韻味的
就無法回頭了去喝那邊的
但也不是那邊的茶做的不好
只是味口被養壞了…

小時候
家裡面總是有兩個茶壺
一壺是白開水
另一壺是俗稱的茶米茶
是用茶枝去煮泡的
所以從小就以為茶枝就是可以泡的
結果後來有次去做茶的朋友家
他老婆拿了一批需撿枝的茶葉在那邊撿枝
賺點零用錢…
我就很好奇說
那個枝不是也能泡嗎為什麼要撿掉
他就要我自己去泡看看能不能喝
我就抓了一把去沖
才知道這種青茶與可煮泡的茶枝是不同
也從這個朋友得知很多有關茶的知識
但很可惜
因為身體及一些其他因素
這朋友在十幾年前就不再做了

隔壁棟茶樓那邊有看過e大的發文
像我這種小打小鬧上不了檯面的
就只能在這裡打打屁啦…

然後呢…
就是那個光在曾經的短暫相聚 worte:
感覺e大層次太高了
喝不慣這些太過於平凡的


我說的是說有基本品嚐能力,以茶改場的門檻來說,就是初級品茶要能考過


就是那個光在曾經的短暫相聚 worte:
而且好不好喝是主觀感覺
就不再糾結什麼茶區了
以免讓人誤以為那邊都真的不好喝


那邊是環境造成,風大所以霧氣少,日照長,檢測茶會有兒茶素比較高的現象,起碼會品味的沒聽過那邊茶很好的說法


就是那個光在曾經的短暫相聚 worte:
自己開始買茶時
還滿喜歡那邊俗稱二七仔


這個是金萱品種


就是那個光在曾經的短暫相聚 worte:
再來就二九仔


這個品種是翠玉,一般認為是金萱比翠玉好喝,兩種品種來說,金萱刺激性要比我們說的烏龍重(青心烏龍),翠玉的刺激性比金萱重

還不會品味時,我是建議喝金萱,雖然刺激性略重了點,但剛入門還喝不出差異,那喝金萱就好

茶葉會有偏好沒錯,但那也得在有基本品嚐能力下個人喜愛方向的
我自己更偏愛中海拔,不是福壽山不好,而是福壽山的特色不是我最喜歡的,但福壽山有好的品質(符合該有的特色)我也會買點來喝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我說的是說有基本品嚐...(恕刪)


e大果然是專家,真是受益多

>>基本品嚐能力,以茶改場的門檻來說,就是初級品茶要能考過
:這個還要上課考試,我想很多小農無法進階的原因可能也在此
就僅是想喝個茶的人,應該也無心去上這種課程吧
除非是當茶葉品評…

>>那邊是環境造成,風大所以霧氣少,日照長,檢測茶會有兒茶素比較高的現象,起碼會品味的沒聽過那邊茶很好的說法
:每個山區總有向陽及背陽的方向,還是可以嘗試看看的
不過台灣的氣候真的有在變化,以前的中部山區到下午晚上就容易起霧的地方
現在已經少很多了…很有可能是跟開發過度有關係…

目前所喝到的應該都屬青心烏龍
至少覺得品值與價位要對得起
但這又太過主觀面
像去茶展
除了找自己喜愛的茶區外
有部份也是隨喜機緣
但只要在攤位坐下來
要求重新沖一泡時
通常多少會棒個場
買一泡或半斤也好
去年跑茶展跑了兩次
因為有一攤先買了半斤
回家泡的感覺還不錯
又特地跑一躺
一次買了好幾斤
來這裡設攤的只要有數量價格其實是可以談的
但只買一泡或半斤這種
當然就別奢望會有什麼優惠了

有次與親友合購,那次買了一萬多元
那個茶農跟我講,何不帶一顆可以算優惠一點
問題是都自家泡,帶那麼多是要泡多久呀…
隔年有新茶、或不同季的茶還是想再嘗鮮一下的
這也是另一種樂趣…
個人喝茶也滿看心情的,懶的時候就是水滾丟茶包
饞的時候沖一泡…

然後呢…
就是那個光在曾經的短暫相聚 worte:
這個還要上課考試,我想很多小農無法進階的原因可能也在此


初級就是很基本的東西,教什麼是綠茶、青茶、紅茶,看茶湯、茶菜底、.....等等這類很基本的東西
茶葉的基本知識
一般人上過課,考過的機率大於90%
中級難度就高了,以往考過機率大概三成,有說要降低難度


就是那個光在曾經的短暫相聚 worte:
除非是當茶葉品評…


這個要過中級,比賽評最初步的就是這級,把不合格的打掉,例如:鹿谷大賽要求形狀要是球狀、半球狀(外觀不合格在第一次品鑑時就把外觀不合格的打掉),水的顏色不能太紅,所以偏太紅的負責打掉,水要有一定的清澈度,所以太濁的要打掉

能過的就是至少能拿優良,但分辨優良、五梅、三梅、三等、.....等這些是更高等的品茶師評鑑的


就是那個光在曾經的短暫相聚 worte:
目前所喝到的應該都屬青心烏龍


沒經過訓練,喝不出來金萱和青心烏龍的,即使是我盲喝,也不是100%可以準確辨別的(但結合看茶菜底,辨認度80%以上可以)

一般人不一定能分辨,金萱價格軟多了,建議剛入門可以從金萱開始喝

就是那個光在曾經的短暫相聚 worte:
:每個山區總有向陽及背陽的方向,還是可以嘗試看看的


這個要辨別沒那樣容易的,除非天生對味道敏感度很高,或經過適當的訓練,不然不是那樣容易喝得出來的

就是那個光在曾經的短暫相聚 worte:
去年跑茶展跑了兩次


展場最基本的就先看水的清澈度,偏濁的我連走進去試喝都不會
香氣咬不住的,我連試喝也不會,太多太差的東西,喝多了很不舒服

茶農我自己就認識一些,也會有整季都不買的(例如今年春茶就普遍很爛,好的比例很低的),有基本的品嚐能力,瞭解一些基本的茶葉知識,會比較知道怎挑,如果有適合的管道,能用不錯的價位買到有相當素質的,但如果還不懂品嚐差異,金萱價位低很多,很適合入門


就是那個光在曾經的短暫相聚 worte:
有次與親友合購,那次買了一萬多元


台灣青心烏龍高價的,一斤就破萬了(但不一定好喝)
基本上台灣的烏龍不用每一季都買,在真空包裝下,大概兩年衰退不明顯,遇到好的季節,選到不錯的可以買點慢慢喝(今年冬茶氣候條件是這兩年最好的,品質會比較好,九月份採的例外,如果有適合的管道挑到好的,可以考慮多買一點慢慢喝),但不要買過多,放久了味道會衰退,要放到變成好喝的老茶起碼得25年起跳,一般人大概喝不到,不要刻意買多自己放老(放老還不一定好喝)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初級就是很基本的東西...(恕刪)


e大能夠分享這麼多的茶知識
真是算是賺到了

其實今年在展場中
第一攤坐下來的是喝碳焙烏龍
就很自然的湊了過去
與老闆哈啦起來
有很久一段時間沒喝到碳焙的茶了
就很單純想喝一下
結果老闆說
這是他們等級最高的水仙
對於水仙這個茶的名詞
真是沒接觸過也不懂
覺得杯底的香味、喉韻都有
重要價格也開的不高
還另外送我另一泡茶
少少的買一些…
偶而換口味
重烘焙會傷身應該也不容易

就很隨興沒有太大的壓力
喜歡就買
至於怕喝到劣質茶
站在攤前倒茶推銷的
就不要隨便去接呀

然後呢…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