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9456818 wrote:閒聊:德國一直都有預算上的盈餘我們如何跟上呢?...(恕刪) 當你可以看見踩在腳底下的這片土地,就差不多能跟上一點點,可惜蠻多人都喜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想套用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只是摸到皮毛就是這樣吧!
Peter S Y Hsu wrote:國情完全不同人家願意投資在長遠發展,台灣人願意嗎?基礎科學難有立即效益,但卻可奠基未來應用研究 我覺得更大的差別是對於 "投資長遠發展"的定義台灣比你說的短視更慘, 不僅短視, 還狹隘無知現實....一天到晚喊的競爭力, 只侷限能不能拿來工作賺錢學妹在海德堡攻 舞蹈歷史 ---- 德國一堆人念這種[無用]的博士, 當然是國家買單(既使是外國人)在台灣人的眼中, 職場競爭力無關的 都是垃圾沒有文史哲藝術, 哪有未來
i9456818 wrote:閒聊:德國一直都有預算上的盈餘.我們如何跟上呢?...(恕刪) 有人要針對原po的主題提出看法嗎?批評很容易,改善是困難。但只有批評不會進步,台灣需要的是改善(想法及行動)。藍綠的問題太大,只談這個就死結了。或許我們可以選出更多 做事,而少做秀的首長及民代?(只會批評首長而提不出更好做法的民代,不在我這裡的選單中。)而要達到這點,我們選民自己也該培養判斷的能力,才不會被政治人物呼嚨 。沒有巿場,就沒有供給。我認為 做事,而少做秀的首長及民代 還是有的,只是那是程度的問題。我們不該期待政治人物做到100分,也永遠不會有100分的。只要是比平均好的,就可以考慮;然後用生態來教育政治人物他們舊的那套已經不行了。但我們也要自問,上回那個 “比較好的” 政治人物,我有好好支持他嗎?
wkh2006 wrote:德國小孩12歲以後,前途由國家訂有資格的(國家判定)才可以讀書深造不適合的(國家判定)請士農工商去你們的小孩接不接受這個? 小五、小六 ... ?「我自己」當時是(台灣)有參加國小合唱團 ... ?白話文我大概會被抓去 巴哈音樂學校 或 卡拉揚音樂學院 什麼的 ? 算起來 ... 應該會比現在好太多 附註︰其中的差異就是臺灣,大概不會有個 鄧雨賢 音樂學校、郭英男 音樂學院 ...或 什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