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農村的早餐是沒有稀飯的--吃飽了才有力氣幹活兒。城鎮裡大概就都吃稀飯了--節省米糧吧。配稀飯的,大概都是鹹不隆冬的醬菜、蔭瓜、豆腐乳、豆棗之類的。還記得有一種手拉車,裝上玻璃櫥櫃,裡頭擺了一缽缽的早餐配菜。車頂掛了個銅鐘。沿途叫賣。劣者當時住在山旮旯裡,只能望著這些珍饈流口水。1980第一次帶孩子們反攻大陸,在廣州初嘗“皮蛋瘦肉粥”。從此迷上廣東粥。後來又兼及潮州沙鍋粥。偶爾食慾不振,便以之果腹。果然廣佬的心思都花費在飲食上。
kegabu wrote:為何認為很瞎?台灣剛光復時,白米飯也是很奢侈的,很多吃番薯當主食 又在瞎扯..都光復了米不用再送到海外給日本兵吃.當然台灣人自己吃..台灣本島人民還比剛結束侵略又接著內戰的祖國還富有.
原來口技好是吃稀飯練出來的我小時候也是吃稀飯那只是因為我家那個老頭子很傳統早上要吃稀飯我離家之後就只有在飯店才吃稀飯因為自己早上煮稀飯好像很麻煩又很浪費能源台灣熱天天數多天氣熱也實在吃不下冰涼的豆漿牛奶優酪乳比較爽口sendakgg wrote:以前我小時侯只有稀...(恕刪)
皮很丘 wrote:又在瞎扯..都光復...(恕刪) 其實光復初期,一方面大部分民眾都是佃農,再則元氣未復,雖然已經沒有再吃“番薯簽”--不是生鮮番薯刨簽,而是大量生產,有霉斑的豬飼料。但確實番薯飯、番薯稀飯一直到民60年間都還是窮鄉僻壤的主食。劣者外祖母疼惜幼孫,經常饗以白米飯。懵懂如劣者,回說番薯飯比較好吃。回想起來,真呆的可笑。
sendakgg wrote:以前我小時侯只有稀飯...(恕刪) 稀飯好吃啊!我喜歡吃黏稠一點的稀飯,加進黃地瓜塊就更棒了。稀飯的配菜也很重要,快炒高山高麗菜、炒花生米、豆腐乳、各式醬瓜……,尤其冷冷的冬天能吃著熱呼呼的稀飯,人生幸福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