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台語發音是「嘎」,所以推想應該國語要唸「家」。直接查台語字典也可以看出。喬大叔 wrote:請參考... 剛好我這邊也有個地方叫「埤頂」。之前去騷擾超商店員妹妹,她跟我說是「皮」。我回家查了一下也是這樣,但跟你所查到的不一樣哩...?
這只是我猜的關聯性,不敢說是答案或許「榕」這個字是比較近代才出現?========================想了一下好像不太"靠譜"。那個「松」的發音「晴」,該不會是專為了對應地名而來?這樣就不對了,不是「松」「榕」剛好同音,是我誤會了。如果兩個字"原本"就完全不同發音,那我想這個答案,應該就跟「基隆」是同樣的解釋
祕雕 wrote:這只是我猜的關聯性...(恕刪) 閩南語經常一字有多音。就說“松”。就有三種唸法:可知“tsing”既可以是“松”,也可以是“榕”。若要用文字記錄,必須以“詞彙”審酌。“雀榕”轉變成“鳥松”,應該是當年的士子不辨草木之名。“埤”、“陴”和“陂”音同,意義也近似。其中就“埤”尚可唸如“卑”。故而鳥松區的大貝湖(澄清湖),其實應該是大“陴/埤/陂”湖。----------分隔線----------劣者四十年前在左營服役。公務上常常必須提到鳥松,當時大家都唸作“焦熊”。想來真不好意思。
祕雕 wrote:想了一下好像不太"靠譜"。那個「松」的發音「晴」,該不會是專為了對應地名而來?這樣就不對了,不是「松」「榕」剛好同音,是我誤會了。 講到關於「松」的發音,高雄有個地方萬金松在地人念「」可是公車上的語音是念「雄」.....還有....岡山念「三」,鳳山是「」
~Winona~ wrote:講到關於「松」的發...(恕刪) 前者是“閩>>國>>閩”過程中的問題--一字多音。咱們比較一下,閩南語的士“林”和樹“林”。前者唸“lin”,後者唸“na~”。這都要當地人才清楚。譬如劣者當初在左營,大家都不知道鳥松應該唸如“擒”而非“熊”。後者就比較難解。一方面閩南語有很複雜的變音系統(現在已經大幅減化)。記得十多二十來年前,有一個花生冰棒的廣告。裡面一位長者將“土豆仁”唸作“tua rin”,還說:“回去問你叔公就知道”。另一方面,還是一字多音。請參考下圖:不同的詞彙裡,同一個“山”真的唸法不同。其中,第18項註明“文”,就是說,在文言裡,唸作“san”。還有一個麻煩,讓羅馬拼音派束手的,就是口音。有些是傳統漳/泉的差異。還有一些,像是海口腔/宜蘭腔的不同。反正啊!不知者無罪。咱們盡可能學。要真錯了,相信當地人也會有雅量接受的。
~Winona~ wrote:講到關於「松」的發音,高雄有個地方萬金松...(恕刪) 很有趣所以我是有點懷疑,但外行人不敢確定...懷疑那個「松」字,原本指松樹就是唸「晴」;甚至懷疑,古時候只有「松」字,沒有(或極少用)「榕」字?亦即 → 也許古時候的榕樹,或其他大樹,都是被隨便通稱為「松(晴仔)」?反正都是,橫向分枝長又多,像傘一樣的大樹,跟電線桿一樣的杉樹不同。亦即 → 鳥松原本就是鳥松,不是鳥榕改的; 而且本來就唸「晴」,不是因為它實體是「榕樹」所以這樣唸。以上言論純屬瞎猜,猜錯概不負責.....還有....岡山念「三」,鳳山是..... 很有趣但這應該比較沒問題。唸「三」是因為「山」的讀音。學樓上大大 wiki 了一下才知道,原來岡山是日本時代改的名稱。所以用讀音去發音,合理。另一個原因我想是,因為岡山跟它的原名阿公店,差太多。像台北的萬華,我們可以照它原本的名稱唸艋舺,還可以;像台北的三重,照它原本的名稱唸三重埔,還可以;要你眼睛看著岡山二字,嘴巴唸阿公店?好像有點困難是吧?而鳳山唸 suann ,這當然是語音,但為什麼?像樓上大大介紹的教育部台語字典就可以看到,凡是指稱一座山,大多唸 suann 。然後再去 wiki 就知道,鳳山地名的由來是因為鳳山丘陵,所以得解。但這我是覺得,一半一半啦,並不是很有規律。唸語音 suann 的情況好像多是「普通名詞」;如果是「專有名詞」的情況,好像大多唸讀音「三」。而且現代人台灣話越來越不標準,大多隨便唸聽懂就好像佛光山,「三」或 suann 都有聽過;像玉山、阿里山都唸「三」;但彰化的八卦山聽在地人是唸 suann像台灣各地的觀音山似乎唸 suann 較常見。結論:還是以「在地人」的唸法為準。雖然現代的在地人有時也唸錯...
yan john wrote:大甲在地人發'逮尬...(恕刪) 感覺好像還是在地人的發音比較正確專有名詞唸讀音「逮」,似乎比較合理,像大溪也是。沙鹿我 wiki 了一下,就了解為什麼「刷(6)」才正確了算是要因循舊地名發音。.....阿香在香港買的香很香..... 很經典的一句,希望有人可以破記錄哈,想起最近這廣告,「血」有三個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