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普通話扼殺古裝劇。

我平常陪看這些劇的時候,也是滿喜歡挑毛病的,沒想到樓主才是
高手高手高高手

finnwty wrote:
由于央视后台,收视压力并不是特别大,所以他们可以在艺术性上花费更多精力,表演,台词等等大多更加有韵味。但你要看其他完全处于市场机制下生产出的影视作品,迎合观众就成了首要任务...(恕刪)
滿有道理的
確實是要看「市場」,看觀眾群是哪些人,來決定表演方式。
其次還有「成本考量」。
想要考究得越精細,也要額外多出非常高的花費,這也是個問題

像樓主叫「阿雷固」,這也是一個廣泛且由來已久的口誤
照理說是 sonic boom ,應該是「殺雷布」之類才對,問題是這樣寫
「沒人看得懂」,所以就連樓主也是得隨浪沉浮啊

但我也是比較偏好,應該「儘可能」講究貼近史實。
像樓主說的曹建斌,我也是覺得有點看不下去,滿奇怪的
如果說是劇本問題,那其他人怎麼就不覺得有"穿越感"呢?

如果我有能力的話,也是想拍一些貼近古代環境的片子。
韓劇我只喜歡【醫道】,裡面古代市井小民的場景,感覺就很真實。
語言的話不只是古語,最好還能符合各地的方言腔調

阿雷固 wrote:
中國經常拍攝古裝劇...(恕刪)
口語本來就是會變的

文言文千年來意思不變

這也是老祖宗發明文言文的用意

傳世經典都用文言文書寫

以確保經典意思不變
阿公鐵蛋 wrote:




記得,在補習...(恕刪)

主要应该还是要看对应诗文作者身处的地域。古时候虽说也有标准音,但多数人还是说方言的,写诗对音韵的把握或多或少会受到方言影响。
taopepe wrote:
給現代人看的 說一些聽不懂得有意義嗎


會看不懂?94老三國的台本主要是參照演義內容,我當時讀初中就看得懂,我們全班都看得懂,

人家的劇組就顯得用心多了,不論是女性盤髮、男性頂冠等,大致有個歷史依據,台詞就更是依照演義。

kegabu wrote:
口語本來就是會變的
文言文千年來意思不變
這也是老祖宗發明文言文的用意
傳世經典都用文言文書寫
以確保經典意思不變


你對文言文的理解有問題,最早的文言文是壓縮文字,將複雜的解釋壓縮成單字,比如我們現在說的沐浴,大家都以為是洗澡,但其實沐是洗頭、浴是洗身。

為何使用壓縮文字是因為紀錄不易,古時用竹簡著文,竹簡重、能寫的篇幅又少,所以要盡量簡短,到了東漢後,紙張量產,能寫的篇幅增加,就越來越通俗,出師表大家都讀過,這是上呈皇帝的奏章,但是字義內容一般人都看得懂,

文言文變得艱澀除了先秦的竹簡文,就是明代後的八股仕取,搞一堆四六駢體,清襲明代八股,所以你才會有文言文很難的錯覺。

我不清楚你祖宗係邊位?但你肯定不清楚你祖宗文明的演進過程,

另外、漢文的意思太多變,一字一詞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釋,所以尼布楚條約為確保內容不被曲解,正本為俄文、滿文,中文僅是譯本。
阿雷固 wrote:
中國經常拍攝古裝劇,...(恕刪)

太厲害了👍
這個要看劇組對文化的重視及考究了,甚至追朔到每個朝代所用的字體,包含外族文字,常常看到戲中的招牌,書信,書本字體變來變去……
其實樓主,西漢就已經有紙了,有考古為證。東漢是改良了紙的製作方法,讓紙變得更為普及。
阿雷固 wrote:
你對文言文的理解有問題,最早的文言文是壓縮文字,將複雜的解釋壓縮成單字
紙已經發明好久了

為何經典還是用文言文寫?


大大說的是表面上的,不能說錯

但裡子,是有用意的


沒錯,精簡,一字多義,字少能表達意思多,且不隨時代變化

傳世經典,正需要這種特性


佛經,人家說自性流出,有無量義

用白話文一寫,就死了,只能有一兩個意思
戲劇的本質是娛樂,不是歷史展示跟紀錄。中國各朝代的語言也都有些差異,要完全符合在考據上很困難。
而且用古語拍根本沒幾個人聽得懂,收視率怎麼會好。
我覺得這標題不太準確,或許用"白話文扼殺了古裝劇"會貼切些。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