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supper wrote: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國家有這樣做...(恕刪) 西濱快速道路早期應該就有這樣的設計了(香山-白沙屯路段)左轉專用慢車道及交會的道路紅綠燈前上方有一顆感應器左轉或交會路口有車子等紅燈時西濱上的燈號才會出現紅燈現在因為交會處過多且人車穿越西濱也多就取消該燈號感應系統了
這種機制只適合用在車流量少的地區,試想如果一方的路口因為車輛的壓佔變成綠燈,所代表可能是源源不絶的車流,結果就是沒完沒了,另一方路口永遠等不到綠燈,如果把壓佔緩充縮短又會變成兩方路口頻繁的切換號誌也不符合一般都市的道路使用習慣
莎朗石頭 wrote:這種機制只適合用在...(恕刪) 這些問題都可以在程式上面下手並不是支線有車就一定會轉換號誌當支線車輛多時就恢復原本預設秒數切換小弟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事實上台灣很多地方都很適合這樣的設計只是不知道這樣的預算及耐用性是否太過
badsupper wrote:(恕刪)...台灣很多地方都很適合這樣的設計只是不知道這樣的預算及耐用性是否太過 我想13樓的回答應該是最接近事實的結果了這樣的構想用在前瞻計劃還合理,只是都拿去鋪鐵軌了可能棺猿認為這樣的科技是在未來才有,就不要太為難它們了
badsupper wrote:感覺上以目前的技術...(恕刪) 第一,您的想法太低效,红绿灯的突然介入都导致车辆的加速和减速,降低道路通行能力。什么时候侧方向来车,堆积多少开始红绿灯,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感器的问题。第二,大陆的阿里已经启动了城市大脑项目,该项目城市大脑采用阿里云的ET人工智能技术,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修正城市运行中的Bug。远比您想象中一个简单探测器复杂得多。这个项目在ACM Multimedia中有三篇论文入选,您感兴趣可以搜索。
wftree wrote:第一,您的想法太低...(恕刪) 很多時候明明是很單純的想法為何最後會變得很複雜?究竟是沒那麼簡單?還是層層疊上去利益問題?如果連一開始單純的方式都做不到或是不願意去嘗試那還有什麼未來可言?並不是要求交通改善的多好多好只是很單純的在離峰時段減少主要幹道的等待時間現在是 "可程式" 的世代而不是 "單晶片" 的世代如果做不好不代表整個硬體就要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