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你知道建議有憂鬱症的網友不要服藥,很有可能促使一起自殺嗎


夏木雨 wrote:
我按我跟我媽的狀況來...(恕刪)


謝謝妳的分享,讓大家可以更認識憂鬱症的心理狀態

藥物雖然不好,但在疾病高峰時真的不得不承認它的效用


憂鬱症真的需要自己努力的幫助自己

但有時並不是他人說的「往好處想」這麼簡單

所以如果能接受心理治療,引導改變及辨識自己的負面思考脈絡

對疾病的改善絕對有效


最後很難過聽到妳母親的事

所以我才希望在這領域的專業人士及患者一起改變這社會的錯誤認知

憂鬱症不是因為自己的軟弱

有部分原因是自己無法控制的生理因素(大腦)

也有部分原因是社會環境的不友善

當然自己認知或抗壓性也是原因

但當社會全歸咎於患者自身的軟弱或者不愛惜自己時,就好比責罵一個人為何要感冒一樣偏頗



最後的最後,自己還能做的,就是多運動,拉著爸爸養成運動的習慣,對疾病是有幫助的(Ströhle,2009)!

Ströhle, A. (2009).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116(6), 777-784.
唉⋯ 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啦

大冰美咖啡 wrote:
唉⋯ 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啦


簡單來說,有問題,就看醫生

儘管有時候會覺得這種問題(例如憂鬱情緒)有嚴重到看醫生嗎

很方便的指標就是「這問題是否影響到日常生活」,例如:失眠、沒幹勁或恍神到影響工作、自殺念頭、妄想、極度害怕與人相處...

如果有影響,就表示有必要看醫生

沒影響,可以自己檢視造成問題可能的原因,審視一下內心狀態。還有多運動
正確的觀念分享。憂鬱症無法靠外力幫助而痊癒,只能用時間與耐心等自行恢復。心理疾病也算絕症,藥能有效抑制想法的擴張,所以才有那麼大副作用。私自斷藥減量都是影響療程非常大,斷過效力縮減。身旁有親戚因自殺身亡,請不要再當個不負責任的鍵盤手了
憂鬱症患者
會因吃藥而自殺
還是會因斷藥而自殺
眾說紛紜

前者認為
醫藥產業是一個龐大利益圈
醫生治病也只是一種營利行為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已要求「百憂解」等10種治療抗憂鬱藥品的說明書中
要特別加註與「自殺行為」相關的注意事項

國內外已有組織發起呼籲
反對使用憂鬱症藥物

憂鬱症藥物不能讓人快樂
只能讓人遲鈍、恍惚、無法思考和活動
甚至導致自殺

後者認為
聽醫生的話才是對的
憂鬱症藥物能緩解憂鬱症狀
能幫助病人健康

我個人建議
任何人都應充分了解各種不同說法後
再做決定

5_2_0 wrote:
憂鬱症患者
會因吃藥...(恕刪)



自行google簡單了解病情是對的,但不要因為這樣就不去找醫生治療,
現在科技對於精神疾病的成因及治療的了解仍是微乎其微,
精神疾病沒有特效藥,只能夠消極的給予藥劑“壓抑”症狀,但仍是目前最簡速的治療方式,
應該積極的聽從醫師的囑咐吃藥,長期觀察並調整藥種、劑量,使情緒盡可能的穩定
而後透過運動、飲食,讓身體能夠調理大腦裡的化學物質趨於穩定,而後配合醫師逐步減少藥量,
才是正確的治療方向。

但話說的漂亮簡單,對病人來說其實沒那麼容易。
我也認同憂鬱症不是沒抗壓性,但我覺得憂鬱症的人主要是太過鑽牛角尖跟過度依賴某些人事物

畢竟我老媽就是憂鬱症患者,嚴重時也把自殺掛嘴邊
而她有部分傾向就是太過鑽牛角尖,而這種個性的人一但觸發某些事情,就變得很難跟別人相處,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觀,而且是負面成長的那種世界觀

依賴心過高某些程度也會變成對自己缺乏自信,缺乏自信就會開始憂鬱...
所以我認為會有憂鬱症的人最主因就是缺乏自信

Peter S Y Hsu wrote:
最近終於忙到一個段...(恕刪)


謝謝樓主分享!

尊重專業是對的!
網路上瞎掰扯淡,可以打發時間,
但對於重大疾病,就不宜依賴網路了。
有病要看醫生啊!

Peter S Y Hsu wrote:
最近終於忙到一個段落
所以我又來做心理衛生教育了
最近的新聞,中國一名女子因憂鬱症放棄治療而差點自殺。
版上其實也常有憂鬱症或精神疾病的相關詢問,常常也可見有網友回覆「不要吃藥」或「吃藥沒用又傷身」這種言論,但沒有人知道這樣的言論可能為「害死人」,這種建議就像嚴重高血壓,但卻建議不要服藥不要看醫生,躲在網路背後給這種建議很輕鬆,反正大家永遠看不到死人的那一刻。
憂鬱症(MDD)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並不像感冒來得快也去得快。且憂鬱症並不是大家想的,最近覺得心情很差,所以有憂鬱症。那個充其量只是有憂鬱情緒,或者達到特定條件,有可能是低落性情感疾患。
真正的憂鬱症也並非一直處於極度憂鬱的狀態,它可能時好時壞。且多數的憂鬱症患者從外表並看不出來。
但憂鬱症可能的症狀之一就是揮之不去的自殺念頭加上無價值感,或許有人會認為自殺念頭為什麼不能控制?但這就好比你感冒了,旁人卻要求你不准咳嗽,因為這樣會傳染。我想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好受,因為那是疾病。憂鬱症的自殺念頭也是一樣,你覺得很好控制的情緒,對患者來說卻不是那樣。
或許有人也會認為憂鬱症就是草莓,沒抗壓性。這其實不完全對,因為憂鬱症也牽涉到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當腦內物質不平衡時,就有可能成為憂鬱症的原因,但我們很難控制。就像男生看A片,你能好好控制每次都沒有生理反應嗎?
所以如果有人嗆,沒抗壓性才會有憂鬱症,你只要回嗆,你這輩子就不要感冒,看A片也不要勃起,就可以了
但當然,憂鬱症也牽涉到自己對事物的看法,還有面臨的壓力等很多因素。所以這不是一句「沒抗壓性」就可以總結憂鬱症的成因。
就好比一個孩子,生在有毒癮父母的家庭,結果這孩子也染上毒癮,你會可憐他生在這樣的家庭,還是斥責他沒有抗拒的能力?就像憂鬱症也是由心理、生理和社會綜合起來造成的,所以怎麼能用「沒抗壓性」總結?
所以有憂鬱症最好的方式還是需要看醫生,並且按醫囑服藥,這並不是說患者一輩子都要服藥,只是這需要醫生的專業判斷,醫生了解病患是否處於症狀的高峰期,或者患者的病況很穩定。這些都是需要和醫生討論才能決定的,所以有時患者覺得自己好多了,就自行停藥,這是非常不正確的作法。其實醫生對於藥物也不是沒有彈性,就像醫生可能會告訴患者,安眠藥如果真的睡不著再吃(這也是憂鬱症的症狀),或者針對自己的睡眠狀況自行調整(安眠藥也是我看過醫生允許病患自行調整的藥)。
所以對於精神疾病有用藥上的疑惑,或者身邊親朋好友有同樣的困擾,與其上網徵詢網友的意見,不如直接找醫生,況且台灣真的很方便看醫生...,與其聽網友看了一本書後的意見,難道醫生看了可塞滿你家書櫃的論文量的資料會比不過一本書?可能這些論文還比你一輩子看的書還要多,認為醫生這樣的資料量會比不過一本閒書,那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
另外面對親友或自己有憂鬱症,到底可以怎麼做?我只能說,除了看醫生外最重要的就是強迫運動,雖然憂鬱症有很強的無動機感,就是沒幹勁(這也是症狀),但請強迫自己運動,或由親友強迫拉著一起運動,越是反抗越要動。因為運動是可以調整大腦傳導物質的平衡。而最好的運動是游泳、慢跑和單車
最後如果可以,心理諮商也是急性期外很好的治療。諮商與一般朋友的聊天最大的不同在於,諮商是有技術性且有目標性的,因此會聊天不代表會諮商,就算朋友是心理系也不代表會諮商,因為這是很高的專業,並非看了幾本心理學的書或者聽了幾堂演講就可以甚至有能力幫人諮商。諮商也不是看書就能按圖索驥,而是需要訓練與歷練。
我只是對心理學略懂略懂
相信我說的就信吧

錯 ~ 跟你說吧 "憂鬱症的藥物才是導致想自殺的重要原因"

我想你沒有憂鬱症很快樂吧 你敢不敢吃吃看憂鬱症藥物看看會不會想自殺 ??

當然不會吃一顆就立刻想自殺 大約吃個半年 一年 兩三年 就會讓然產生憂鬱症狀了

憂鬱症的藥物是嚴重傷害腦部的 ~


我想問個比較極端的問題
如果活得很痛苦,為甚麼不能自殺??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