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wrote:這是你表中包含今年...(恕刪) 我是引自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如果覺得不合理,可以再找世界銀行或者OECD的統計來一起看。另外,經濟增長與人均收入增長有正相關但不是絕對關係,影響的因素非常多。這是英國1997-2001的經濟總值增長與人均GDP,可以看到每年總GDP維持中低速增長,但是人均GDP卻是上上下下與總值增長背道而馳。這是英國2004-2007的經濟增長與人均GDP,可以看到這幾年的增長率已經是低速,但是人均GDP卻出現暴漲與總值增長背道而馳。IMF是根據什麼資料去做這個預測我並不了解,但是影響人均收入的因素太多了,不能用單一原因跟數據去解釋。長期來看,台灣的經濟增長率在韓國之上,但是我們人均收入卻被拋的越來越遠,這也是一個例子不是嗎?
economic wrote:經濟發展又不是只有...(恕刪) 沒錯,製造出口不是發展的唯一但是一個已經幾乎度過快速增長期吃完人口紅利跟實體經濟並不大的國家(內需不大),出口確實是很重要的部份。台積電跟宏達電不像陳昇可以只吃國內市場就飽了。我們也沒有小到可以像斐濟那樣光靠旅遊就能維持一定經濟增長。對日本來說旅遊業在經濟上也就是維他命,而不是正餐。金融業這種高附加價值服務業確實可以作為國家的支柱行業,不過我們的銀行過於保守,同時"可能"資金與人才的儲備不夠打亞洲盃。
gallant224 wrote:我是引自IMF國際...(恕刪) 推估的數字不管是那個單位都不可能長期太過準確,但差不多7%的人均增長本身可能性就太低了,難不成那幾年韓國人口要大減?不然那個增長趨勢也太怪了不是嗎?我前面就說了GDP不代表經濟的一切,經濟要觀察非常多的項目
gallant224 wrote:沒錯,製造出口不是...(恕刪) 你說的合理性是不夠的,以歐洲很多的已開發國家來說,人口也非常不足,也不是非常靠出口,但經濟狀況還不錯你說的只是台灣人思考的習慣罷了,老認為靠出口或覺得出口貢獻很大,但經濟上的選擇很多,製造出口是組成的一部份,但結構到底該怎分配是有很多選擇的
economic wrote:推估的數字不管是那...(恕刪) 我這篇文章主要也不是只講經濟,所以沒有大規模地找其他方面的資料去講這個部分,而是討論到我們整體性的落後。我同意你的看法,長期來看這些經濟預測的失真率很高。但我們也知道,日本經濟一直在停滯,韓國會追上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你一直再拿7%年收入增長去比對經濟增長。我前面提到,影響收入增長的因素很多不是只有經濟增長率而已。看你名字就知道你很喜歡討論經濟這個部分,有機會可以一起聊~
economic wrote:你說的合理性是不夠...(恕刪) 你指的是產業結構調整嗎?意指即使是出口,但是產品附加價值過低需要往上移動,在出口總量不提高的情況下總值達到提高,同時發展旅遊業、金融業甚至國際醫療來提高目前服務業對GDP貢獻率較低這樣子嗎?這點我同意。但是英國的例子也告訴我們了工業是穩定經濟的基石,在停蓋核電廠以後英國採取零用電增長模式發展金融與文創,英國的文創產業現在是英國第一大產業已經超越金融了。在和平時期他們的模式被很多人稱讚,但是金融危機以後英國國內的經濟震盪比德法來得劇烈,也花了更多的時間才走出來。如今他們又開始興建新的核電廠並嘗試復興工業了(底子很好,復興超快的)。所以,從英國的例子可以看出製造出口仍舊是非常重要~你指出歐洲一些人口少的小國。1. 人口少的小國一般來說旅遊業的貢獻值都比較大,畢竟一平均下來值就大了。2. 你講的一些小國他們可能有礦產資源、林業資源甚至石油,比如挪威。3. 處在相對而言高發展的地區,對於一些後發國家來說本就相應提昇較快。一些東歐國家在加入歐盟之後,也因為富鄰居效應收入增長速度加快,幾乎超越台灣。富鄰居效應不僅僅只是購買實力而已,其中也牽涉到勞動力的流動與市場供需。如果對岸薪資全面超越台灣,刷廁所都有40K,我想台灣企業為了留住人也必須提高薪資水準。你如果說香港洗碗都有60K為何台灣沒提高薪資?因為香港本來保護主義比較濃厚,台灣人很難在當地有工作機會,台灣人去對岸工作較無限制。4. 在某些領域,他們仍舊有強勢的工業,羅馬尼亞都有跑車品牌了,同時他們的殺毒軟體也不賴。5. 像IKEA更多像是生活模式輸出的連鎖家具業確實是我們欠缺的可以思考發展6.盧森堡有強悍的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