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最後歸隊的日本兵


f02104 wrote:

台北会社員 wrote:
最後歸隊的日本兵19...正因世上有了像孫家兩代這樣堅持的善人,我們對人性,永遠不至於絕望。

讚讚100分
+1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其變寧唯一紀、二紀,
這讓我想起吉林省長春市的"中日友好樓",長春曾是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首都,1945年日本戰敗後,東北戰區的日本歸國人員一律需要通過遼西的葫蘆島上船返回日本。這導致大批日本戰俘和僑民滯留在長春,因為局勢混亂,當時在長春的交通要道口、難民營、火車站等地,很多日本幼童與親人走散。
收養日本幼童的中國夫婦(崔家國.崔志榮)事例:
1946年夏天,在長春民康路上自營的鞋舖裡下班後,崔家國偶然見到勝目尋美,當時小孩穿一件小連衣裙,上身套了一件小毛衣,一看就是日本小孩。但是她全身都很髒,在垃圾堆撿東西吃,我老伴把她撿回了家”,崔志榮回憶道,“回家就給她洗澡,一連洗了三盆黑水才把她洗成一個白白的小孩。
當年東北淪陷,大家受夠了日本人的氣,崔志榮說,但是戰爭是大人的錯,小孩沒罪,應該養。如果不救他們,他們就活不成了,1983年的一天,政府通知崔家國夫婦,勝目尋美的親生父母找到了。父親叫勝目乙太,家住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當年是日本在華一家公司的員工,戰亂中丟了女兒,希望孩子能夠回日本。次年,勝目尋美回到日本。
事例二:
在中日友好樓裏,曾經有一位叫李淑賢的中國養母,老人一生沒有生育,只收養了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就是青山百惠,中國名字叫徐桂蘭。
1943年,李淑賢隨丈夫徐鳳山來到新京(長春)。一次,她拖著五六個月的身孕,到日僑聚居區賣雞蛋,遭到一個日本兵的驅趕,日本兵還在她肚子上狠狠地踩了一腳。李淑賢不但流產,而且落下病根,此後再也沒有懷孕過。 而1945年秋天,李淑賢夫婦倆卻收養了一個日本的流浪小女孩,並給她取名徐桂蘭。
多年以後,有人曾問老人,既然日本人對她造成了那麼大的傷害,為什麼她還要收留日本孤兒時,樸實的老人說:“當時心情是矛盾的,簡直不可理解。可是,當我一看見日本孤兒的那小模樣,我不收養(她)就可能死了,於是,以前的仇啊恨哪,都忘到腦瓜後邊去了。這也許就是咱中國女人的心地吧。”
李淑賢待她就像親生女兒一樣,供她讀完高中,給她安排工作,23歲時,老兩口又為她操辦了婚事。李淑賢夫婦倆給女兒打了兩個櫃,買了兩床被、兩床褥子,並在女兒出嫁那天,把家裏的煤、大米、白麵、土豆、爐鉤子,甚至點火用的火柴也送去了。徐桂蘭婚後生下兩個孩子,由於夫妻倆都要上班,李淑賢又把大孫女接來,一直撫養到她成家。
李淑賢夫婦為撫養這個敵對國的孩子,在“文革”中承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一天,居委會來人逼問:“你們為什麼要收留日本兒童,你們和日本到底是什麼關係?”嚇得夫妻倆躲到親戚家,直到風頭過去才敢回家。
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徐桂蘭和日本的親人輾轉聯繫上後,於1990年帶著丈夫孩子返回了祖國。幾年後,李淑賢的老伴念叨著女兒的名字去世。雖然徐桂蘭也經常回國探望老人,但終因相隔太遠,難解思念之情,註定了老人只能在孤獨中度過餘生……。
據不完全統計,當年日本侵華戰爭戰敗離開時,日方約有5000餘名孤兒被拋棄在中國土地上,他們中最大的13歲,最小的剛剛出生幾天。這一群體被稱作日本遺孤,大量的日本遺孤被善良的中國人收養。
80年代末,日本企業家、友好人士笠貫尚章先生聽說中國養父母們的故事後深受感動,當他得知那時中國百姓住房非常緊張時,自己投資8000萬日元為中國養父母建設一座住宅樓,中國當地政府負責土地、拆遷、建設等具體工作。這棟樓一共有6個單元,每個單元6戶,戶型都是兩室一小廳,建築面積69平方米。1990年動工建設,1991年年末,29戶住房困難的中國養父母領到鑰匙,另外7戶是政府相關部門的人居住。
這些養父母忍受異樣眼光與壓力,無私的扶養日本孤兒,這樣的情懷實在非常讓人敬佩。
自古以來戰爭是殘酷的,有了歷史的教訓,才更要守護和平。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