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

如果新聞報導一天不承認記者素質差。
新聞報導內容爛。
刮別人鬍子,不刮自己的。
有種就去民調人民對新聞媒體的觀感,以及媒體的排名。
應該都是在爛中找還不錯的吧。
那我就不會只因為新聞說啥。
我就去信啥!
你當初選擇五專就應該知道這是技職體系的
怎麼還會想跟大學比呢
說實在的 如果不是失敗的十年教改
怎麼會有科技大學這種東西出現
在大老闆的思維裡
根本不認同這些新設立的科技大學
現在大家都可以上大學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 你上的到底是哪種大學
台科大真的很強 但是其他的呢
還有 技職體系學習專業科目的時間
比普通高中還要多三年
普通高中要到大學才會學習到專業的科目
這要怎麼比呢
是不是天真的認為只要學校換個名字
學生的素質就會三級跳了呢
樓上的大大說的很對

學歷只在第一份工作有用

出社會後就看自己的實力了

如果整天只計較學歷不好好在工作上多學習

就算你是台清交成的也只會讓人家看不起

到時就會有"原來台清交成的實力只有這樣子喔"

還是多充實自己吧


ssppboy wrote:
阿~全世界好像只有你...(恕刪)


找了好久。雖然不是2006年的。但也有歷史排行。


1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
Cheeer快樂工作人雜誌 2006年求職指南 95.5.23

1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

整體冠軍:成功大學10連霸

私校第一:淡江大學

國際化第一:台灣大學

領導力第一:台灣大學

文/李欣岳

4月7日週五接近傍晚時分,台灣所有跑TFT- LCD產業的記者,都接到友達合併廣輝臨時記者會的手機簡訊通知。在擠滿攝影機與鎂光燈的場合,台灣兩大科技巨頭林百里與李焜燿,握手催生了新友達誕生,友達將以19%的TFT-LCD面板佔有率,與韓國三星、LG飛利浦並駕齊驅,台灣又出現一個世界級企業。

人才與專業知識,是這場超級合併案的另一個焦點。「合併不是數學問題,而是化學問題,」友達董事長李焜燿指出。正面臨明基合併西門子手機部門、友達合廣輝兩大艱鉅挑戰的李焜燿認為,如何留住人才、整合彼此專業,才是合併成功與否的關鍵,而優秀人才,更是企業未來成功的保障。

這2年來,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也同樣展現出人才招募和培養的決心。廣達研究院2年前正式成立,目標號召7,000名研發工程師,扮演廣達集團朝新世紀成功的堅強後盾,「醞釀人才水庫,展現永續經營的決心,」林百里指出廣達研究院的成立動機。

根據《Cheer》雜誌今年3月針對《天下》雜誌lO00大企業進行2006年台灣l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發現,2006年1000 大企業預計招募社會新鮮人的比例達73.2%。儘管略低於2005年的79.8%,但仍遠高於2003年的 60%、2004年的69.4%,企業對社會新鮮人的需求,仍維持在高檔。

若再針對有招募新鮮人的企業進一分析,則反映出台灣各產業朝「大者恆大」的趨勢邁進。儘管招募新鮮人的企業「比例」略為下滑,但招募「規模」郤遠大於往年。

招募規模,大者恆大

在招募社會新鮮人名額上,50人以下的比率,從2005年的72%下滑至61.2%,但在50~ 100人、101~200人、200人以上的3個區塊上,比例都比往年大幅提升。

「當第1名很辛苦,不當第1名會更辛苦,」影音軟體大廠訊連科技總經理張華禎指出,在網路化、全球化的大潮流下,企業競爭的門檻愈來愈難建立,規模、品牌、核心技術等原因,創造了「贏者通吃」(Wineer takes all)的競爭法則。

面對現實且殘酷的競爭新型態,團隊合作、國際觀、穩定度與抗壓性、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成了企業最重視的社會新鮮人能力。根據《Cheers》雜誌的調查發現,企業認為,過去5年來,所聘用大專院校畢業的新鮮人,明顯提升的能力,前3名依序為「具有創新能力」(60%)。「具有國際觀與外語能力」(49.1%)、「學習意願強、可塑性高」(49%);明顯下滑的能力,前4名依序為「穩定度與抗壓性高」(89.5%)、「具有解決問題能力」(48.8%)、「專業知識與技術」(35.6%)、「團隊合作」(33%)。

穩定度與抗壓性不足,跳槽或更換工作頻頻,是企業普遍對現在社會新鮮人的印象。台灣手機大廠華實總經理李南雄就指出,年輕人若是因為待遇、公司股價而頻頻更換工作,郤沒有持續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後終將得不償失。他以本身的經驗分析,「若只憑同樣本事跳槽,公司往往愈跳愈差,格局愈跳愈小。」因為跳槽的新公司,很有可能是產業的後進者,打算用挖角的方式,快速開拓產品線,但在先行者已經卡位成功下,成功機率相對有限。「現在只有一招半式, 3、5年內很快就會在職場上被淘汰掉,」花旗環球(Citigroup)台灣董事長杜英宗也指出,金融業的貴賓理財、企業購併案等,這幾年都是台灣金融業重要的業務成長來源,而這兩塊業務的核心能力,便是對產業或是新金融商品相關專業知識持續提升。

「在尚未找到感興趣的工作前,多做嘗試,一旦找到,就全力以赴,」台達電子執行長海英俊建議。年輕人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成功機率相對較大,若是以尋找興趣為主要考量,他則建議新鮮人多嘗試無妨。
2006年1000企業最愛大學生總排名
排名 學校名稱 加權分數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 成功大學  534    1   1  1   1  1  1   1  1  1
2 台灣大學  525    2   2  2   2  2  2   2  2  2
3 交通大學  378    3   3  3   3  3  4   9  10  7
4 清華大學  327    4   4  4   4  4  3   11  8  6
5 政治大學  218    6   5  5   6  7  7   3  3  5
6 台灣科技大學188    5   6  7   8  5  8   8  5  3
7 台北科技大學144    7   7  6   5  6  12   7  6  4
8 淡江大學  143    8   10  8   7  8  6   4  7  9
9 中山大學  111    13   8  11  15  11  15  16  14  19
10 中原大學  99     9   13  9   9   9  13  13  13  12
11 逢甲大學  94    10   11  10  10  13  9  6   12  8
12 中央大學  75    12   9  14  15  15  17  16  --  --
13 輔仁大學  67    11   17  12  13  16  14  12  8  11
14 元智大學  66    --   --  --  --  --  --   --  --  --

學校排名調查說明:受訪企業針對7項指標,在各學校中,依序排名前3名;第1名的學校得分3分,第2名的學校得名2分,第3名的學校得分1分,以此類推.

各指標分數計算後,再將各指標分數化為標準分數,最後再以7項指標的標準分數加總得總分,依總分高低進行排名.

企業最愛的國立大學─成大 最愛的私立大學─淡江
名次 企業最愛國立大學畢業生
1.  成功大學
2.  台灣大學
3.  交通大學
4.  清華大學
5.  政治大學
6.  台北科大
7.  台灣科大
8.  中山大學
9.  中央大學
10.  中興大學
11.  台北大學
12.  中正大學
13.  雲林科大
14.  高雄第一
15.  海洋大學

名次 企業最愛私立大學畢業生
1.  淡江大學
2.  中原大學
3.  元智大學
4.  東吳大學
5.  輔仁大學
6.  逢甲大學
7.  東海大學
8.  銘傳大學
9.  大同大學
10.  文化大學
11.  長庚大學
12.  明志科大
13.  南台科大
14.  大葉大學
15.  義守大學

起薪待遇,貧富差距拉大

專業知識與技術,對社會新鮮人的起薪與待遇,更在今年造成明顯影響。根據《Cheers》雜誌調查發現,今年《天下》雜誌1000大企業中,對新招募的社會新鮮人起薪,首度出現「貧富差距拉大」的現象。

起薪在20,000元以下的企業比例,從去年的 0.7%微幅上漲到0.8%。20,001到25,000元的比例,則從去年的8.5%大幅上漲到17.5%。相對的,25,001到30,000元、30,001到35,000 元兩個級距的比例,都呈現比去年下滑;但 35,001到40,000元的比例,則從去年的6.2%提高到今年8.3%,呈現中間層衰退、兩極化提高的趨勢。

「現今職場的需求,是要從專業知識工作者,提升為專業知識領導人,」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 (McKinsey&Company)台灣董事暨總經理林紹婷觀察,由於lnternet讓資訊快速流通,使得資訊取得更容易,「看到的東西,都不是知識,能夠篩選與整合得到的資訊,才是核心能力。」專業知識領導者就是這個領域的絕對專家,甚至可以激發客戶的想法。

她進一步指出,資訊日益複雜、整合逐漸困難,愈來愈多企業採用「專案管理」的方式,針對新市場、新產品、新服務成立專案小組,由具備這個領域專業知識的員工擔任專案領導者,選擇的標準則未必依照職位高低。這樣的趨勢,也使得具備團隊合作、良好溝通、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工作者,在企業內的重要性大幅提升。

服務業拔得頭籌

隨著台灣國民所得提升,重視個人休閒與生活品味的趨勢成型,服務業在今年,則首度取代金融業,成為新鮮人招募比例最高的產業。根據《Cheers》雜誌調查發現,今年有招募社會新鮮人計劃的服務業廠商比例高達86.1%,正式超越金融業的75.9%,服務產業蓬勃的發展,開啟台灣職場另一波人才需求。

科技業最愛交大、製造業與服務業最愛成大、金融業最愛政大
名次 科技製造業最愛大學生
1.   交通大學
2.   台灣大學
3.   清華大學
4.   成功大學
5.   台灣科大
6.   台北科大
7.   政治大學
8.   淡江大學
9.   中原大學
10.   逢甲大學
11.   元智大學
12.   中山大學
13.   中正大學
14.   中興大學
15.   中央大學

名次 科技服務業最愛大學生
1.   交通大學
2.   台灣大學
3.   成功大學
4.   清華大學
5.   淡江大學
6.   政治大學
7.   東吳大學
8.   輔仁大學
9.   中原大學
10.   中正大學
11.   台北科大
12.   台灣科大
13.   元智大學
14.   台北大學
15.   中央大學

名次 傳統製造業最愛大學生
1.   成功大學
2.   台灣大學
3.   清華大學
4.   交通大學
5.   台灣科大
6.   中山大學
7.   政治大學
8.   台北科大
9.   中原大學
10.   淡江大學
11.   逢甲大學
12.   中正大學
13.   中央大學
14.   元智大學
15.   東海大學

名次 服務業最愛大學生
1.   成功大學
2.   台灣大學
3.   政治大學
4.   清華大學
5.   台北科大
6.   交通大學
7.   淡江大學
8.   台北大學
9.   海洋大學
10.   中山大學
11.   中央大學
12.   逢甲大學
13.   文化大學
14.   輔仁大學
15.   高雄大學

名次 金融業最愛大學生
1.   政治大學
2.   台灣大學
3.   江大學
4.   成功大學
5.   逢甲大學
6.   東吳大學
7.   中央大學
8.   台灣科大
9.   交通大學
10.   台北大學
11.   銘傳大學
12.   中原大學
13.   輔仁大學
14.   中興大學
15.   高雄大學



不同工作能力與態度,企業最愛大學生有所不同
名次 專業知識與技術
1. 台灣大學
2. 交通大學
3. 成功大學
4. 清華大學
5. 政治大學

名次 學習意願強,可塑性高
1.   成功大學
2.   台灣大學
3.   清華大學
4.   交通大學
5.   台灣科大

名次 具有創新能力
1. 台灣大學
2. 交通大學
3. 成功大學
4. 清華大學
5. 政治大學

名次 穩定度與抗壓性高
1.   成功大學
2.   交通大學
3.   台灣大學
4.   台灣科大
5.   清華大學

名次  團隊合作
1.   成功大學
2.    交通大學
3.   清華大學
4.   淡江大學
5.   台灣大學
6.   台灣科大


名次 具有國際觀與外語能力
1.   台灣大學
2.   政治大學
3.   清華大學
4.   交通大學
5.   成功大學

名次 具有解決問題能力
1.   台灣大學
2.   成功大學
3.   交通大學
4.   清華大學
5.   政治大學



「台灣正處於人民工作與休閒比重調整的交叉點,」 特力集團董事長何湯雄指出。這幾年,特力旗下主攻銷售DIY住宅維修的B&Q特力屋、以反發展品牌家居產品特色的HOLA家居館,經營有成,帶動去年集團營收首度突破10億美元,何湯雄預估,到2010年以前將以每年15%的複合成長率持續成長。

成大10連霸、淡江是私校冠軍

自從1997年開始的 「台灣1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今年邁入第10年。多年來不斷尋找台灣最新的企業人力需求策略與趨勢,而每年所做的 「企業最愛大學生」 調查,也深受各方重視。台年,在企業最愛大學生總排名上,以工學院掛帥的成功大學,順利完成10連霸,在台灣一路靠製造業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潮流中,成功大學扮演重要的培育角色。

繼去年《Cheers》雜誌首度針對企業最愛私立大學畢業生調查後,今年再度進行。淡江大學繼續拿下私校排名榜首,其中,在金融業最愛大學生中,淡江更一舉挺進到第3名,在其他各產業中,也都保持在前10名,表現一點也不輸資源更豐富的國立大學。

與去年整體排名相比,政治大學從第6名挺進到第5名。中山大學從第13名挺進到第9名,排名進步最大。此外,東吳大學首度進榜,拿下第15 名。

台大奪下國際化,領袖型人才第1

在台灣企業規模持續壯大,從家族企業轉型為專業經理人管理,以及持續走出台灣,朝全球化布局的關鍵時刻。《Cheers》雜誌在今年首度針對企業最愛的 「領袖型人才」與 「國際化人才」,進行各大學畢業生的排名比較,台灣大學分別拿下兩頂評比的榜首,加權總分分別為800及965 分,大幅領先「雙料亞軍」成功大學的562分及 455分。

針對企業熱門的領袖型人才以及國際人才,《Cheers》雜誌也進一步針對這兩類人才所需員備的特質與能力進行調查。

根據調查發現,在領袖型人才方面,企業重視的人格特質前3名依序是正確的價值觀(39.3%)、良好的溝通能力(32.0%)、獨立思考與終生學習 (23.1%)。其中,正確的價值觀是企業選擇領袖型人才最重要的考量。

「用人時,我首重品德與價值觀,然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廣達執行長王震華指出。台達電人力資源資深處長倪匯鍾則進一步分析: 「所謂正確的價值觀,代表選擇的領袖型人才必須與企業理念、文化與倫理相符。」 他指出,由於企業開始面對規模擴大、競爭速度加快的挑戰時,必須建立更授權的機制,這時,員備與企業價值觀相符的領袖型人才,比較能自行判斷出符合企業發展理念的決策。

企業國際化,第二外語能力當紅

在國際化人才方面,明顯受到企業重視的能力,依序為第二外語能力 (72.5%)、國際政經趨勢的理解 (55.7%)、參與國際事務的經驗 (46.7%)、出國留學的經驗 (45.2%)。其中,第二外語能力最受企業重視,在開放複選3項能力的問卷調查下,超過7 成的企業填選。

這幾年,台灣企業在歐洲品牌經營有成,直接反映到對員備第二外語人才的需求上。例如明基電通購併西門子手機部門之後,內部員工勤練德語。以自有品牌Zyxe經營,2004年營收正式突破百億元大關,躋身 「百億網通俱樂部」 的網通設備大廠台勤總經理陳玉籠指出:「品牌經營在歐洲成功的機率,比在北美還大。」

台勤今年第1季營收比重中,高達67%來自歐洲市場。他分析,英語世界中,以美國為主,但美國是個大一統的市場,論人才、技術、規模都是世界頂級,競爭對手或是通路廠商,幾乎都是比台灣企業規模大數倍的大廠,台灣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型態,談判籌碼或議價能力無法乎起平坐。

相對之下,歐洲涵蓋20多個國家,超過25種語言與文化,競爭對手與通路廠商的規模,與台灣廠商接近,台灣廠商在歐洲成功的機率因此較高。隨著歐洲市場逐漸受到台灣廠商重視,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捷克語、俄羅斯語等具備第二外語的人才,便深受企業重用。

「語言只是一道敲門磚,仍必須對當地文化做深刻了解,」 神達電腦總經理何繼武指出。近2年,神達自有品牌MiO的GPS (衛星定位系統)產品,成功崛起,便來自於何繼武與產品團隊早年在德國外派4年的經驗。他發現德國的交通單行道很多,路示牌對非當地居民來說,又不容易辨別,加上歐盟成型,歐洲內跨國旅行的人數大增,因此想到了在歐洲推出GPS產品的想法,如今神達的GPS產品,約5成銷售到歐洲市場。

不僅科技產業,服務業也逐漸面對走出台灣市場的挑戰。從早期傳統貿易商一路起家的特力,這幾年積極發展自有品牌手工用具、家居品的外銷,客戶包括美國威名百貨 (Wal.Mart) 等國際大型通路。 「若沒有接受外派能力,能獨立在國外生活的人才,現任很難被重用,」 何湯雄指出,過去,特力集團市場主要以台灣為主,人才晉升的考量,主要參考年資、業績、客戶關係等,現在,則必須考量海外拓展所需的人才。

在這一波台灣企業規模成長,持續邁向國際的過程中,員備持續學習、高度專業、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能力的社會新鮮人,在各產業、領域都有獲得更好發展的機會。

《Cheers》雜誌「2006年台灣1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說明:

本次調查是針對2005年《天下》雜誌1000大企業人資主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時間自2006年2月17至 3月22日為止。問卷共寄出1600份(共1600家企業),回收37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23.13%

調查執行:《天下》雜誌調查中心許癸鎣、李昆昇、黃筱琳、王衒婷
merlincheng wrote:
台科大(前台灣技術學...(恕刪)


雲科大不是前雲林技術學院喔
雲科在斗六 虎科在虎尾
雲林技術學院的進化史 : 雲林工專-->虎尾技術學院-->虎尾科技大學 大致上是這樣
cs83225885 wrote:
雲科大不是前雲林技術...(恕刪)


樓上的大大很抱歉你說錯了~~~

雲林科技大學未改制前叫雲林技術學院
虎尾科技大學未改制前叫虎尾技術學院>雲林工專

改名改姓不如改改自己的個性, 整型整容不如常常保持好心情!
anky2002 wrote:
其實早在1~2個禮拜...(恕刪)



一句"18分就能上大學"

不也讓許多大學生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

記者嘛,標題不聳動不唬爛怎麼混得下去

不過說也奇怪,大家都知道台灣的記者愛嘴炮

但有時對於某些新聞卻又深信不疑...


ex:學歷低的主管特別喜歡把"18分上大學"拿出來講
(與其怨嘆自己學歷低,倒不如去進修)

ex:父母看到新聞上的網咖負面新聞就認為玩電腦就是會去援交
(完全兩碼子事吧!)








根本不用把記者的報導當一回事吧?
目前還沒被酸過的 大概只剩下記者本身讀的"傳播學系"了吧 XDDD

其實技職體系出身的科大生
搞不好專業素質遠比"由你玩四年"的啃書皮大學生好的多
一般技職體系上來的學生 他們受的專業訓練 基本上多出一般大學生三年
高中生啃書皮讀三年 上了大學 一頭霧水的才開始讀某某科系
等到進入狀況也差不多要畢業了 XDD

而且有些大學的科系
真的很沒用處
在此也不說什麼系了以免傷感情
反正就是一些講理論的科系 整天背背背 算算算
我有個朋友就是讀這類科系的
還是國立大學喔
畢業出來 結果去當個非相關科系工作的業務

所以原PO 只要有一技之長在身
行遍天下不求人
加油
記者這工作需要用腦嗎???

如果沒有壹周刊/蘋果日報和 YouTube 的話
失業的記者可能會比流浪狗還多
技職學校都是被很多新的科大給搞壞的,
在大學聯考還分甲乙丙丁組的時代,台北工專、明治工專若非高中考上前三志願的人是不可能考上的,
但現在就像很多人講的,18分就有學校可唸,那學生品質呢?
企業找員工是一個很大的成本,若一直沒優秀的人材,企業如何能進步?
因此,很多大公司的HR主管頭銜都很高,而且有實際的權力主導人力資源,
技職生在實務工作上是很優秀的,甚至比普通大學生還好,
但基礎科目卻是他們的致命傷,
我所說的基礎科目是英數理化,
舉我身邊的例子而言,
公司有幾個網管,每個手邊的證照都好幾張,實務的工作真的很強,
但有一次必須和美國客戶連線做一些B2B的傳輸,
我看他們回的英文EMAIL,老實講,外國人看的懂才怪,我看連國中的程度都沒有,一問之下,他的英文還是他們幾個最好的,
我只好充當翻譯,替他們回信給美國客人,
一位同事是國立科大畢業,有一次說他讀國一的孩子問他數學,他說他都沒辦法教,因為他都不會,
我覺得很感慨,我的女兒今天國三,數學是他最強的科目,但還是有他不會的題目會來問我,我大概99%的題目都還能解答,我國中畢業快30年了,
我女兒的國中在總統府旁邊,成績不算太好,段考成績大約在全校30名內,
其他研發單位也都知道,物理化學的根基是很重要的,
以前在電腦公司,程式設計師我最愛的不是資工或資科,而是數學系,最好是純數,程式可以訓練,但邏輯很難?
像一些高階的研發工程師為什麼都指定要台清交的博、碩士,
為什麼我從沒看過科大的學生,科大也有博碩士,比例應該也不少,
我想關鍵應該就在基礎科學吧,
很多高階研發都需要基礎科學很強才行,
現在技職教育我覺得應該加基礎科學,
不然科大畢業生如何提昇競爭力呢?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