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對岸"茜"這個字的發音


telecatw wrote:
能否協助了解以下發音原由? 是方言嗎?

起業
額羅斯

再加一個

果文
Stallings wrote:
關於 暴露 一詞。
大陸人是不是都念 報漏 啊?
曝光 -> 抱光?


較舊的字典上是讀如鋪,現在從俗從眾了。

telecatw wrote:
能否協助了解以下發音原由? 是方言嗎?
起業
額羅斯

這個字典上就是這樣的,兩岸的官方標準有些差異。
「威」險
「欺」望
好像也跟台灣標準的聲調不同。

charakahoshi wrote:
再加一個果文...(恕刪)


這個不是標準音,是東北口音。李敖現在還是這麼唸的。
我看到的两岸发音差异:液体 (台湾:忆体 大陆:夜体) 和(台湾:汗 大陆:河) 二(台湾:恶 大陆:耳)

地图宝贝 wrote:
我看到的两岸发音差异...(恕刪)


還有包括(大陸念闊,台灣念刮)...
地图宝贝 wrote:
我看到的两岸发音差异:液体 (台湾:忆体 大陆:夜体) 和(台湾:汗 大陆:河) 二(台湾:恶 大陆:耳)


這個要把官方標準和流行的語音(多數人的讀法)分開來講。兩岸都有這兩者不一致的情況。

液,我印象中台灣官方標準也是讀如夜(等下我去教育部國語小字典網站查一下),但多數人讀如憶。

「和」這個字就複雜一點。和用做連詞和介詞是首先在近古白話文(如明清小說)裡流行的,也就是純書面語。如果用平和的和這個讀音去表示這個意思則沒有任何方言基礎,北京人也不是這麼說的。所以當初制定國語標準的時候就用了瀚這個有點像北京話的音,但又不完全一樣。北京方言大概是em(輕讀)/hem(重讀)這樣子。我記得趙元任先生講過這個問題,如果按當時已經流行的讀如河(如字讀之),他覺得與學理不合,如果按官方標準讀如瀚又覺得這是生造的,所以他在口語里避免用這個字,他用跟、同。
現在的差異就是,大陸的標準後來改了,從俗從眾了,而原來的標準拿去台灣則被台灣人接受了。
從所謂的學理上講則兩個讀音都不怎麼恰當。

「二」這個例子,官方標準沒有不同,有差異的是普通人的讀音。讀如惡的是台灣閣椅,如果比較兩邊各自公認的標準讀音,則台灣的讀法更符合普通話的音位設計。按漢語拼音的寫法,台灣的標準音是er,大陸現在實際的讀音則是ar。大陸有些老播音員也是讀前一種的,現在則都是後一種了。

這是個多音字,可以讀「倩」也可以讀「西」,用作人名時大多讀「倩」,但用在外國人名時,讀「西」。
記得以前小時候看的港劇都只有國語配音,配音員都是大陸人
他們都會把"穴道"唸成"學道"
還有"問"這個字,他們唸起來都有點像"van"
fion0629 wrote:
記得以前小時候看的港劇都只有國語配音,配音員都是大陸人
他們都會把"穴道"唸成"學道"
還有"問"這個字,他們唸起來都有點像"van"


穴、血、室 這幾個字有一個共同的規律,都是古入聲字,北京方言裡有不同聲調的讀法,但都以去聲(第四聲)為最正式的讀法。
w發成v可能是膠遼官話的口音。當年在香港電影業工作的北方人不少。
不知道是什麼電影,也可能不是配音的而是本來就是國語片。香港電影業有些年份生產的國語片遠多於粵語片。
---------------------------------
更新:看錯了,原來是說港劇而不是電影。
其他都還好
蝸牛 和 瓜牛 最明顯
周杰倫沒唱瓜牛之前,大陸人應該99%都不懂是什麼是瓜牛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