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6仔 wrote:愛新覺羅輩分順序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胤字輩以礻為偏旁;弘字輩以日為偏旁;永字輩以王為偏旁;綿字輩以豎心旁為偏旁;奕字輩以言為偏旁;載字輩以氵為偏旁;溥字輩以亻為偏旁;毓字輩以山為偏旁 真強,就算是google到也是很厲害不過清朝也只到溥字輩的溥儀就滅朝了,哪來的千秋萬載
阿6仔 wrote:愛新覺羅輩分順序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恕刪) 強所以金溥聰是溥儀的堂弟??差了快50歲耶!那金恆標,金恆煒呢?? 好像沒關係?
wosa456 wrote:請問大大,這個順序是...(恕刪) 愛新覺羅氏從康熙年間開始採用漢人排輩取名的犯法和漢族一樣,某一輩的老大安排以後輩分的用字,後代只要按照祖宗安排的規矩起名就可以了康熙定了「胤」「弘」「永」三字,乾隆定了「永」、「綿」、「奕」、「載」四字,道光定了「溥」、「毓」、「恆」、「啟」四字,咸豐定了「燾」、「闓」、「增」、「祺」三字溥儀最狠,定了「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另外,第二字的偏旁僅限於皇子直系要統一,金溥聰這類的旁系就不需要了。這個起名的規矩很嚴格,榮郡王綿億(《還珠格格》中五阿哥永琪的兒子)就是因為給長子起名時不守規矩,標新立異,被革職了。。。
曾經因為康熙帝國查了一點資料最初的滿人取得是滿文名字(例如:多爾袞)到後來有漢人名字 順治(福臨)康熙(玄燁)真正開始用漢人按輩分取名的方式是康熙皇帝但是也是幾個兒子出生之後的事以前小孩子的存活率不高大家都知道我查到的資料是說康熙帝的小孩最初是由「承」、「保」、「長」等字取名,有資料說過最初的大阿哥與二阿哥(太子)原名為保清和保成,胤禔,胤礽是後來才改,但我也有看過說保字輩是早殤的,因為個人是興趣查詢故沒追究到底總之輩分排字是康熙皇帝訂下的當時訂下的是「胤、弘、永」。乾隆時,則根據他作的一首詩,定了「永、綿、奕、載」。道光定了「溥、毓、恆、啟」,咸豐定「燾、闓、增、旂」。最後在1938年修續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至於同輩份同一世系第二個字的部首要相同,則是嘉慶訂下。我猜是不知道該怎麼取了,同輩第二字要相同,而按照最初康熙帝的取法,胤字輩搭示字旁,弘字輩是搭日字旁,永字輩則是玉,以前人生這麼多小孩(康熙帝生35子存活24子入玉牒雍正生16子,但好幾個是入了玉牒又早殤乾隆本身也是生17子,也有數人入了玉牒又早殤)這樣從胤字輩的後代排下來取,哪個部首偏旁可以拿那麼多來用,所以嘉慶才又定下新規矩(?)上面那一小段當然是我瞎猜的以前查資料留下來的給樓主參考胤 弘 永 綿 奕 載 溥 毓 恆 啟<示 日 玉 心 言 水 人>(溥字輩我知道的就只有溥儀和溥傑,記得溥儀沒有後代,但這點我不太確定。毓字輩,在ppt清史版則知道有一位毓老會被大家提到,可惜我不熟,而再更後面我就真的完全不了解了)另外補充一個就是古代對於帝王名字有所謂避諱,或許是用少一撇,也或許是另外用字代替。誇張一點的類似案例可以搜尋,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來看看這個典故故事。至於清朝皇帝的避諱倒是沒有很一致康熙皇帝那一輩本來就沒有排字雍正皇帝那一輩,則在繼位後,兄弟全由胤改為允乾隆皇帝,因為雍正兒子活下來的不多,而且據說弘曆自小就被爺爺康熙所喜歡(內定?),雖然不知真假,但乾隆這一輩並沒有因為他登基而改名避諱。嘉慶皇帝,即位是乾隆讓位當太上皇,他才登基,原名永琰,改永為顒。另外還有道光皇帝,綿字輩,繼位後改為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