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我們的餐桌禮儀不如日本?



台北会社員 wrote:
日本人吃飯時的客套話...(恕刪)

為何要說那些客套話才是禮貌??

Enter Passcode wrote:
桌上禮節,日本人吃麵成那樣,真是不禮貌啊,但是日本人覺得大聲才是讚賞

這個小弟問過日本朋友
他們表示這是一個誤會

朋友說
因為吃麵很難不發出聲音
所以他們說"吃麵吃出聲音表示好吃"
其實是幫發出聲音的人找台階下
並不是要你真的拼命吃大聲...

walakaho wrote:
日本人餐桌上大呼小叫、唏哩呼嚕,最後才說個謝謝招待,這是禮儀嗎?

小弟覺得餐桌上大呼小叫的好像是我們華人耶...
每每到華人多的餐廳裡,跟朋友聊天都得提高音量才聽得到彼此
(更不用說有划酒拳的場面了)
日本AV女優都超級有禮貌,這點我們台灣是遠遠比不上的!

台北会社員 wrote:
吃完後,再說一句


這是禮貌吧














台北会社員 wrote:
日本人吃飯時的客套話很多,進食前,先說一句「頂きます(開動了)」;吃完後,再說一句:「ご馳走様でした(謝謝招待)」。

這類客套話,通常不是因人而異,而是人人都說,關東和關西相當一致。

幾次被日本朋友問起:「你們台灣人吃飯時,沒這些客套話嗎?」

我很難回答有或沒有。吃飯時的規矩是有,如「長輩(主人)未動筷子時,晚輩(賓客)不能貿然進食。」但表達在口頭上的,確實不多。台灣人和日本人共餐時,常常只見日本人說著「頂きます」、「ご馳走様でした」,客套話此起彼落,而台灣人則幾乎沒甚麼集體一致的客套話可說,顯得冷清些。

說來,我們的歷史還有四千年以上,反映在餐桌禮儀卻不是那麼回事,這合理嗎?我覺得有問題。

日文的「頂きます」或「ご馳走様でした」,是含著對主人招待的感謝之意。如果中文只能清一色用「謝謝」來表達,沒有更精確的詞彙,確實有「情溢乎詞」,甚至「詞不達意」之慨。

我找了一下,發現還真有。

古典小說《禪真逸史》,第十二回:「虞侯等捧著茶湯伏侍,林澹然道:『生受你們』」。

這裡的「生受」,古時用在很多場合,最常指涉的,其實就是「對於招待者的辛苦,誠惶誠恐、擔待不起」的意思,飯前飯後都能用,和日文「頂きます」或「ご馳走様でした」的意涵完全對應。虞侯是個很低層次的官,林澹然大可不必這麼誠惶誠恐,但林澹然依舊禮貌周到地說「生受」,足見古時的人還是很懂得客套。只是現代大家都不說了,清一色說「謝謝」,反而顯得人家才有文化底蘊,我們沒有。其實是誤會。

所以,別再說日本人比我們「有禮」了,我們也有的,或說,「曾經有」的。...(恕刪)

台灣吃飯先說:先拎3杯
sanoko wrote:
因為吃麵很難不發出聲音
所以他們說"吃麵吃出聲音表示好吃"
其實是幫發出聲音的人找台階下


sanoko wrote:
小弟覺得餐桌上大呼小叫的好像是我們華人耶...
每每到華人多的餐廳裡,跟朋友聊天都得提高音量才聽得到彼此


這些事情本來就各有解釋,不同習俗的人就有不同定義

就像有些人吃飯是用手抓的,他們有他們的解釋或定義
但只是在一些不同文化的國家裡我們是抱持著相反看法,因為大家基本上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
在日本吃麵要湯匙喝湯,被說不禮貌,說湯要把碗端起來直接喝,
是真的嗎?
台灣老一輩人說日本人的"有禮無體",應該是眾所皆知的呀。
重形式,卻不是重實質的禮貌。

heaven_eyes wrote:
台灣老一輩人說日本人...(恕刪)
那你所謂的重實質的定義是什麼

b30003146 wrote:
那你所謂的重實質的定...(恕刪)


根據小的 1998-2005 在大阪當地生活的經驗,
最貼切的感覺是:

日本人平常看起來表面上很有禮貌,沒錯。
如果是在餐廳旅館,或是商店,服務人員的禮貌可以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
90度的鞠躬、不厭其煩、多禮笑臉的服侍客人,的確都讓人覺得賓至如歸。

可是一旦彼此毫無利益關係時,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禮貌,是人與人互動的一種文化素養,而不是表面的形式。

如果還不懂,請善用Google. 不然"奇摩雅虎知識加"也可以。
另一個在日本工作十五年的台灣人,也是類似的結論。



日本人沒有你想像中的有禮貌? (在日工作15年的台灣人的觀點)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