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文湖線的設計有問題嗎?


ppetter wrote:
疑問就是, 怎麼不蓋高運量啊?


因為當初中央(目前的在野黨)只肯給台北市(市長為當今總統)中運量的預算

並且告訴台北市,你再不蓋,我預算要收回去了

因此只能蓋中運量
這好像要從木柵線說起
當初會用這種車輛依稀記得是為了要轉到木柵
高運量車種會轉不過去而降成中運量
後來延伸至內湖而轉變成文湖線的確就只剩下摸頭的政策了
文湖線整條九成是住宅區
轉往主線竟然最後坐落都在板南線上(也就是U型設計)
但是他就是這麼強大的延伸到大半的台北市行政區域
所以我會稱為摸頭政策, 因為每個區域都別想再哭么說沒捷運經過他家
那為何乘坐人口卻一直沒有顯著成長
因為...誰坐捷運是為了從住宅區跑去住宅區阿
fe1icitas wrote:
因為當初中央(目前的...(恕刪)


這也能扯到現在的在野黨?

木柵線是黃大洲時期蓋的,當初就是規劃中運量
現在的文湖線是木柵線的延伸
如果想要改成高運量,除非打掉重做

steve_su wrote:
這也能扯到現在的在野...(恕刪)



fe1icitas wrote:
因為當初中央(目前的...(恕刪)


兩者的說法有正確也有不正確的地方 ~

首先: Steve_su 所提到"文湖線是木柵線的延伸是對的", felicitas提到"告訴台北市,你再不蓋,我預算要收回去了"這也是對的 ~

只不過, 當初內湖線遲遲不蓋, 除了運量的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高架或是地下化 ~


因為地下化需要追加預算, 而且開工日期遙遙無期, 所以當初中央為此要求台北市政府儘快動工.....


所以出現了, 離斷層帶不遠的信義線可以地下化, 文湖線內湖段卻在離開大直以後再次爬到地面上的有趣現象

steve_su wrote:
這也能扯到現在的在野黨?

木柵線是黃大洲時期蓋的,當初就是規劃中運量
現在的文湖線是木柵線的延伸
如果想要改成高運量,除非打掉重做


這麼說罷

蓋木柵線的時候,內湖長得可不是發展成像現在這樣的

內湖會發展起來,該感謝的是搞內科出來的那個人



而內湖線也不是一定要當成木柵線的延伸
不過,因為某人跟馬特拉翻臉,搞得木柵線完全沒保固,系統隔幾天就要全部ghost一次,這條捷運根本是在走鋼索,不定哪天會出事
而也幸好有人決策用內湖線接上木柵線,讓龐巴迪要為木柵線部分的系統和車輛保固與負責,解決了木柵線跟製造商翻臉的爛攤子


所以,這篇的標題就很清楚了,那個真正想要解決問題的人,是被罵最多的
而擺爛的,反而不會被罵
所以我說,幸虧多數台北市民都有長眼睛

fe1icitas wrote:
因為當初中央(目前的...(恕刪)


這也是因為當時內湖跟文山區的確還沒發展起來阿

當年還在做規劃階段時 內湖還是很會淹水的地方

沒人料想到當內湖排除淹水問題後人口大量湧入 就像現在的汐止一樣

雖然個人對於在野黨也有點意見 不過個人認為沒錯的地方不用硬扣帽子

只肯給中運量的預算也只是因為當年預計所需的運量只需中運量即可

很多人覺得中運量不合理 但是規劃跟開始興建的時候
內湖的模樣跟現在是完全不同
如果有人看規劃時期內湖的模樣 搞不好還覺得低運量就好了
以前那邊就是標準的好山好水好空曠......


fe1icitas wrote:
這麼說罷

蓋木柵線的時候,內湖長得可不是發展成像現在這樣的(恕刪)



蓋木柵線的時候, 市民對捷運的接受度可不像現在這樣

當年有規劃進木柵熱閙的區域, 那時候當地的居民, 包含某知名大學, 群起反對

只好改走比較外圍的路線, 對比現在, 不知當初反對的人士有何感想
Edison
ppetter wrote:
文湖線的車箱設計真的很擠很窄,
站或坐都不舒服, 震動也比其他線明顯,
當初的設計是否只是為了趕通車便宜行事...(恕刪)


中運量系統主要是針對需要快速調度車輛的路線使用,通常這類路線會有著尖峰和離峰時段,乘車人數差異很大的現象。

而正常的中運系統在設計上,是以站距短且尖峰時段班次密集的方式來做設計的(通常一班剛離站下一班就進站),另外中運系統的設計上也比較適合多變的路線(例如接近90度的轉彎),所以單一節車廂就會比較小..

車廂容積和高架系統的承重及軌道(中運是輪胎)系統也有關係,和高架車站的設計也是有關(市中心不適合建立路面上的大型車站。

不過台灣人搭車就是很愛擠,常常有一班車裡面的人滿出來,但後面兩班車卻沒有幾個人的情況發生..
這點或許要靠乘客自己去改變習慣了..
靈魂守衛 wrote:
這也是因為當時內湖跟文山區的確還沒發展起來阿

當年還在做規劃階段時 內湖還是很會淹水的地方

沒人料想到當內湖排除淹水問題後人口大量湧入 就像現在的汐止一樣

雖然個人對於在野黨也有點意見 不過個人認為沒錯的地方不用硬扣帽子

只肯給中運量的預算也只是因為當年預計所需的運量只需中運量即可

很多人覺得中運量不合理 但是規劃跟開始興建的時候
內湖的模樣跟現在是完全不同
如果有人看規劃時期內湖的模樣 搞不好還覺得低運量就好了
以前那邊就是標準的好山好水好空曠......


你的時間點有點不對

規劃木柵線時,內湖和文山的確沒有發展起來,因此蓋成中運量很合理

不過當規劃內湖線時,基隆河截彎取直已經完成,內湖有大片新土地,剛開始要高速發展


而中運量與高運量之爭也是那時開始,當時前後兩任市長對於內湖線中高運量的態度是:

前任:進行民意調查,調查完後擺爛不管好幾年(因為不想得罪任何人,自己前任就是因為捷運同時開工讓台北交通進入黑暗期,激起民怨才落選的)

後任:發現木柵線變成孤兒的大問題+預算要被報復性的收回+內湖開始發展不蓋不行了,所以找龐巴迪來一次解決爛攤子

ppetter wrote:
信義線通了, 相較下...(恕刪)


文湖線不就是以前的木柵線延伸的

最早通車的不是嗎?

以前的設計拿到現在來看

難免多少有缺點
在內線開著TOYOTA被外線的TOYOTA超車!!!你說悲不悲哀!慚不慚愧!丟不丟臉!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