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機會參加該片的首映會,聽到成章瑜小姐撰寫的心路歷程,聽了覺得商周這個團隊真的很用心...
由於近年自殺率創50年新高,最小的年齡才10歲,商周這個團隊很想弄懂台灣這個社會發生什麼事?
除了半年來不辭辛苦的每週上山之外(台北來回車程要8小時),他們還必須跟精神科醫生討論、研究,
期間,成小姐幾乎快寫不下去,瀕臨崩潰,因為...真的太沉重了....
精神科醫生們不斷的給予團隊支持與打氣,並願意擔任他們的後盾,
這個故事,才得以出現在大家眼前....
姑且不論,商周後續募款要延展的「生命教育」是否能得以落實於五個自殺率最高的縣市,
起碼,有個媒體願意做比內政部、教育部這些政府單位更用心的事,
這真是值得鼓勵!!!!


想想看前幾年高雄『羅倫佐的油』的張氏三兄弟,
媒體一報導之後捐款不斷湧入張家的戶頭,
但是其他罹患相同疾病的病友不在少數,卻沒有像張家那麼幸運可以到美國求醫。
小弟想講的是,不要因為一篇報導而把你的幫助直接給對方。
因為這樣可能無助於對方,甚至還會害了對方。
真要發揮愛心的話,請定期的捐給慈善機構就夠了。
企業的存在,就是要獲利,
而媒體的存在,就是要吸引更多的閱聽大眾,才能從廣告獲利生存,
有些媒體是靠腥羶色的報導維持人氣,有些則是靠著深度的主題讓大家印象深刻。
就像有些政論節目只要名嘴的口水謾罵就可以有死忠的收視群,
而有些政論節目,主持人引經據典,縱貫古今內外,對時局明褒暗貶,也能吸引到不同的收視群。
然而其目的都是為了生存獲利,只不過是包裝手法的不同罷了。
商週歷年來的『等待鳳梨長大的女孩』、『阿祖的兒子』都引起閱聽大眾的迴響,
相信這篇『水蜜桃阿嬤』報導也會維持高人氣,
但小弟覺得遺憾的是商週沒有把這幾篇的迴響導入一個正常的管道。
如果商週可以跟社服團體(例如聯合勸募、世界展望會)合作,
以協辦的角色去報導這些賺人熱淚的真實故事,並且把隨之而來的捐助導入這些社服團體。
這樣才是媒體、社服團體、所有需要幫助的族群三贏的局面。
HHC wrote:
說的沒錯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當他們正為三餐發愁...與想都無法想像的未來的恐懼時
我們還在討論...端午獎金.....
我在想~他們有看過粽子嗎?
這就是現實社會啊~
資本主義就是要搭配健全的政府組織與社福制度,
大家覺得很美好的美國,我去時,在他們捷運站也是有著 "捐錢給沒錢吃營養午餐的孩子"
台灣也不是真的很進步繁榮
欣賞商業周刊一直以來的很多報導,不過媒體淺碟及政府無能,
最後只搞到少數案例獲得社會關注
大家勸敗,或是開箱文之餘,也該多充實人文素養,
以免變成膚淺俗艷的 M 型中間
我個人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arda19800626/ 常有實用資訊與好康歐~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