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家怪醫 wrote:我想這兒講的是兩回事...
戀物敗家也是大搖其頭,我高中的時候生活費一半拿來買遊戲,一半拿來去旅行,現在看來真的很好笑,但是當時這個就是生命的全部。
其實很多規則都會因為主角改變而必須改變,如果咖啡店想要服務五六年級同學,那就找五六年級的來啊,五六年級的客人會需要五六年級的待客方式。如果想賺七年級的錢,說實話我不覺得使用七年級的語彙習慣有什麼不對,找個七年級的來排班就好了。
我們的新進住院醫師也是一樣,這還是六年七班八班的,跟病人家屬對罵,背後對主治醫師編派總醫師的不是,每個月只想值個五六班,值班也常常亂 call 主治醫師,最後也是我們直接提出條件 (病人不准死,不准自動出院...之類的) 讓他們自行管理,成效斐然。
其實在很多地方,只是他不能跟你同心而已,遇到這種主管五六年級多半忍氣吞聲背後搞鬼,七年生直接臉色就給你擺出來,就是這樣,你得想想辦法讓他跟你同心。
不想看打工少年的臉色,不妨拉高薪水,或是請五六年級,最近我們的研究助理是個大四學生,把時薪拉高到台幣125,果然非常有效率。
用7年級生的方式溝通是一回事.
以上我列舉的是事實, 把店內飲料點心拿來招待朋友是不是正確的行為?
這跟幾年級生無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