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3 wrote:這個可能要去問吳京....他是第一個出手的....(恕刪) 教改是自吳京部長任內開始推動,但是大力主張「去高職化」的人是李遠哲呀!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主張「去高職化」,吳京卻推動技職教育為「第二條教育國道」鼓勵多元價值、提升技職教育,是他畢生心願。吳京身後留典範
masksi.shi wrote:還不都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李遠哲的錯當年的教改就是他一手造成的 吳京只是一隻棋而已 現在是竹竿裝菜刀亂揮嗎?吳京那時候李遠哲根本不能控制他先去把時間點搞清楚再說....不要東拚西湊腦補一堆
masksi.shi wrote:還不都是諾貝爾化學獎...(恕刪) +1…他就是那個自以為是的人唉~我的孩子怎麼辦…現在國小在唸以前國中程度的東西…唸不懂就要背,什麼時候我們的教育讓孩子的童年變得這麼不快樂。
chiato wrote:教改是自吳京部長任內開始推動,但是大力主張「去高職化」的人是李遠哲呀! 我怎麼覺得你講倒反了參考一下舊聞吳京:廣設大學為技職學生開路吳京當時還鼓勵五專、工專轉制成科技大學大家應該都知道大學老師要拚發表,以及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結果讓一堆有實務教學能力的老師,換成是只能拚紙上論文的老師這一步就已經種下禍因第一步的確是他出手的....
吳京唷......假借推技職之名,實為讓專科轉大學。結果弄到 實習制度完全瓦解......不信?平平機械科系,中國大二 CNC 就熟到不得了。台灣呢?即使研究所畢業,大概連 電源開關在哪裡都不知道。這就是差別~台灣教育改革是 "大學亂亂出",弄到找一堆垃圾當教授。中國呢?不准蓋新大學,現有大學不斷精進、再精進。$$ 都是給最優秀的大學......沒有競爭的十年,跟不競爭就會死的十年一消一長,現在很明顯了。
2007我就對18分上大學寫了如下的文章:我不想去批評政策的對錯,每種政策都有他推行的理由,方向也許沒有對錯之分,但結果絕對有成敗之別!幾年下來成敗應該是很明顯的,不過既然成敗已經漸漸分曉,我們當初的教改召集人,對這樣的情況,有些什麼表示呢?李遠哲說:「考到只有十幾分,這是相當不可思議的,檢討的不是說18分能進大學嗎?而是說為什麼高中畢業的學生,沒有唸好就能畢業?」李遠哲真正關心的是,總分18分就能上大學,重點在,上了大學之後還有沒有補救機會,讓學生進步。你覺得呢!?一個學生從小學開始算起,到考上大學,從6歲讀到17歲,總共待在學校12年,最後考試只有十幾分,然後上了大學之後才要開始補救,如果可以補的起來,那應該是得諾貝爾教育獎了!會講出這種話來,要嘛就是李先生在敷衍,要嘛就是他根本不食人間煙火!像這種天生就是讀書的人材,是永遠無法理解就是有人不喜歡讀書,有人真的讀不通,不是每個人都沉浸在書本與學習中的!如果這四年學生沒有提升更多的競爭力,那麼人人有大學只是浪費了更多人的青春時光,浪費了更多父母的血汗,也造成台灣學校陷入更惡劣的競爭與循環!何不食肉靡!?不知如何,我想起了這句話~找個無法理解理想與現實的浪漫派官員,跟有個不能體會民間疾苦的皇帝有何不同!?五年後,我還是覺得責任歸咎於當初的教改召集人,重點是,換了皇帝也一樣不知民間疾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