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lie wrote:
當然會
以前有一個朋...(恕刪)
Leelie的經驗應該大部分是從身邊的朋友得來
有正確但是也有許多小問題
吃了許多類固醇 是不是在一開始就依舊沒找對專科醫師?
不然在吃這麼多類固醇之前 (已經出現月亮臉,水牛肩等Cushing's syndrome)
還是會先進行仔細的MRI檢查 然後進行復健治療
確立問題到底是在韌帶還是關節軟骨
常登山應該知道 其實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植披單純
長程縱走多行走於稜線
背負的裝備多半是帳篷,含水食物,水等重物
與攀登中級山(大約落在1500-2800公尺)不同
中級山背負的常有技術型裝備
如登山繩,岩釘,鉤環,等重物
但是不論哪種山勢 背包內背負的重量一般多落在20-40kgs
大背包上肩後 繫好腰帶,肩帶 重量此時會落在腰部
行走時膝蓋所負擔的重量可想而知
所以單從重量負擔上來看 膝蓋是很需要好好保護的
如前文某大大所言 要善用兩支登山杖
讓身體的重量支撐 由腿部的兩點 變為腿加登山杖的四點
這樣一來 膝蓋的負擔會減輕很多
還有 下坡時千萬別行走太快 別忘了登山杖先做支撐
行走時間由每天7-8小時 延長為9-10小時
(時間的調配 對登山客而言 是門大學問)
登山鞋,大背包,輕量化帳篷,爐具,.....等都是要在功能及重量上錙銖必較的
登山食物,熱量...這更是要仔細計算
老人家登山 健步如飛 在山上很多歐

還遇過一群老人(都是60歲以上)登山慶生

前提是 他們的腿部肌肉已經做過強化運動
強韌的肌肉可以保護韌帶及關節的衝擊與減少傷害
舉個登山的例子
我的學長在大五時 左隻腳動過前後十字韌帶的修補手術
在做完手術 進行復建後一年
還是回到隊上 與我們長程縱走(10天)與雪山大會師等活動
還是可以很活耀
所以長時間的登山運動是要有謹慎縝密的前行計畫及計算
不貪急 不搶快
登山可以用一輩子來進行
只要你自己保養得當
九牛大補丸 讚!
會不會受傷是見人見智... 就有如感冒一樣.. 大家一樣都在台灣. 有人得.. 有人沒得...
SO 不管是新手.. 還是有經驗者. 都可先衡量自己的.. 身体和体力狀況. 來看要做何種保護..
基本上.. 還是建議大家
出發時先暖身.. 注意走路姿勢.. 挑選適合的登山鞋... 負重包包的正確背法... 用登山丈輔助 及 戴護具...
都能預防或保護 膝蓋的受傷
若真不小心受傷了. 回家要好好保養.. 戴適合的護具.. 滅少傷害加深.. 或就醫..治療..
有個預防方法不錯.....
在登山前1或2個星期.. 開始爬樓梯.. (只爬上. 不下樓. (較傷脚))... 先讓自己的脚慢慢習慣自己的体能狀況和Timing .. 應也可以減少.. 當登山時.. 一些傷害吧... ^^
火勾手 wrote:
好熟的名字
我老爸...(恕刪)
這些健身教練練出來的是肌力
而長程登山要的是肌耐力
雅痞 wrote:
我覺得是二回事耶!
...(恕刪)
就如雅痞所說 這是二回事
但是他的肌力強度夠 自然負重力會增加
但是耐力是要靠長時間的持續讓肌肉伸張收縮
可以進行游泳(首選) 跑步 騎單車 爬樓梯 ....等等
所以行前訓練的分量 可別偷懶
最好平常就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
帶護具來加強肌肉與關節之間的緊密度
這是真的有效 也很實際
畢竟一趟山下來 身體的負荷真的很大
有的話 還是戴上比較保險
另外
我通常會要求上背包前 先來段暖身操
下背包後 也持續散步或踱步 緩和緩和
除了先前的身體準備 各項輔具的使用
還要戴上三顆心--耐心,真心,輕鬆心
耐心地走完每段艱難的上坡與漫漫長路
真心地用身體去感受自然,花草,風雨
輕鬆心地面對每一段旅程
跟愛山 愛自然的夥伴共勉囉

回文至此 突然想到 離校已經八年

這中間 沒啥時間擠出來爬山

就業 結婚 生子人生一步步前行
何時可以再來段 聖陵行 北一段 北二段 ......
好多段我只要一段就好


九牛大補丸 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