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你同意「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嗎?

我常常覺得
有些時候
做子女的比父母還懂事理

當父母以大孝作為擋箭牌的時候
基本上就很難理性溝通了

香港電臺主持人梁繼璋寫給兒子的一封信中提到:
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
同樣地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
當你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
我的責任已經完結。
以後,
你要坐巴士還是Benz(賓士),
吃魚翅還是粉絲,
都要自己負責。


胡適博士在長子出生時
寫了一首【我的兒子】的詩:
我實在不要兒子,兒子自己來了。
........................
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
將來你長大時,莫忘了我怎樣教訓兒子: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當時這首詩引起很大爭議
後來胡適又重申「父母於子無恩」的看法
認為對子女絕不可居功
同時也不贊同把孝順父母列為一種信條

多麼明智豁達的父母呀!

5_2_0 wrote:
我總覺得父母也是人而...(恕刪)

好吧這幾天新聞父親虐嬰.如果是你同意嘛?
有哪個白痴會發明這句話?

我沒說發明這句話的人是白痴喔.
幾乎沒有一句話是百分之百適用所有個別情況的
但這句的「天下」卻試圖包含世界上的一切,這是極不妥當的

比如「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這句話大多都沒錯,但也是不可能解釋所有個案的,
它用了「只有」,但如果家中是單親只有爸爸在呢,孩子就像個草了嗎
如果有個作媽的根本疏於照顧小孩,那孩子還像個寶嗎?
但大多數的國小老師在母親節教唱這種歌的時候根本忽略了這些個案

話都是人在說的,就看用的人怎麼用了
大部分情況可以成立的一句話,
但聽在剛好是個案的心裡就很不舒服了
比如親爸爸性侵女兒,
如果有人勸這個女兒「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那就太盲目了
如果只是父女為了小事小小的不和,
勸這個女兒「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沒什麼錯了

這些話都用了「天下」「世上」「只有」...等等詞彙
想要簡單的用一句話來全面性的解釋這個世界,還想當作唯一真理的解釋
以為自己發現了真理,其實只是他的自我感覺而已
沒什麼錯,但別人未必也是同樣情況

其實話只是便宜話,反正隨便張口就這麼一說
別因為別人一句話把自己困住了
重要的是要分清情況
每個人都有自己個別的狀況,
勸說別人或看事情的時候,
別隨便就把這種話往人身上套
不同意,因為老鼠屎越來越多,看媒體報導的電視新聞就知道,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就是因為這句話害了許多無辜的小生命。
5_2_0 wrote: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多少罪惡
假汝之名而行

上面這句話說出來
是否能有1/100的人能夠接受呢?
...(恕刪)

中國的儒道思想
害了中國人很深
光一個"孝"字
長輩就可以否認晚輩的一切
反正你不合他意
就是不孝

當然如果上樑正了
那下樑就沒差

如果上樑不正
下面好幾支樑可能都沒辦法正了
我從小就不相信這句話

因為我父母都沒讀書,沒有什麼常識.

如果父母是博士,也許我會相信他們說的話.
Lisa_Hsu wrote:
參考奴隸論...(恕刪)


我把奴隸論轉貼在這裡
出處:PCDVD Lisa Hsu的部落格-非主流宣言

==========================================================================

人的不良本性之一,就是總想要個奴隸,低者至少能做家事,高者能讓奴隸為自己賺進大筆鈔票。但東西方對奴隸不同態度,竟造成做人處世、思想觀念的基本差別。

中國的奴隸

西方人則自羅馬時代起,就喜歡征服異族做奴隸,但中國自戰國之後,就沒有奴隸制了,這怎麼可能呢?其實只是東西方對奴隸招覽程序不同罷了。中國人的習慣,是用儒家倫理,訂下嚴密階級,在自家裡找奴隸。

報答父母的恩惠,是很自然的人之常情。但中國人這樣刻意大聲嚷嚷,表示其中另有文章。儒家要求子女順從父母,到後來演變成「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至今還有些家庭,要求子女的薪資全繳給父母,供其揮霍或掌權之用。只有子女單方面責任義務,並不過問父母如何對待孩子,與主人奴隸關係並無二致,而非單純的報恩。傳統中國家庭,容不下「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觀念。

嘴上講得好聽父母恩惠浩大,但中國父母心裡知道,這是門精打細算生意。投資十幾年,要求孩子回報幾十年,穩賺不賠。但只有男孩可賺錢給自己,女兒是要嫁出去的。所以女兒又稱「賠錢貨」,意思再明白不過。隨便養養,不花錢給她受教育,嫁出去時還跟男方要筆錢,是人口買賣。因為是賠錢貨,古早時常殺女嬰,隨著時代進步,變成產檢檢查性別,是女的就墮胎,或用最新生殖技術控制性別。據2004年統計,台灣新生兒男女性別比高達111,顯示這樣觀念依然存在。

舊中國女兒嫁到婆家,就得遵守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沒有人身自由,還要提供性服務,其實是性奴隸。因為女性婚姻全由父母做主,婚後還得包容丈夫花心娶妾,所以談不上感情,僅是種謀生方式。因為女人沒受過教育,男人也很難與之分享心靈。

西方的奴隸

再來看看西方人羅馬時代,也是視子女、妻子為財產,可任意使喚與買賣,但羅馬人到處征戰,被征服的民族就變成奴隸,數量多到公民人人有奴隸,連做妻子子女的都有奴隸。因此西方人拿家人當奴隸的癖好,就沒中國人那麼深。

但西方人習於用異族做奴隸,所以他們對異族歧視特別深,不似中國人那樣友善。英國人征服北美洲、澳洲、紐西蘭,都屠殺了大量原住民,以至這些土地都變成白人領土,原住民反成少數民族;中國鄭和數度下西洋,卻只是做做生意、展示皇威,沒想到要大屠殺。台灣當初漢人與原住民之間,或多或少有衝突,但主要的大屠殺,卻是日本人幹的。

中西職場倫理不同

但因為沒儒家孝經那套「先在家裡做奴才、再到職場裡做奴才」。在他們自己認可的階層裡,人與人相處就自然得多。看英國影集霍恩布洛船長(Horatio Hornblower) 時,有回Horatio與Pellew船長,為怎樣管理隔離船上的員工,起了爭執。後來Horatio去昇等考試時,主考官之一是Pellew。老公看了就說:「糟了!是他得罪的船長。」但戲裡完全沒這意思,考試時Pellew毫無刻意刁難之意。

這原來是中國職場觀念與外國不同。中國充滿權威式長官,做屬下聽從命令就對了,不要發表意見;而霍恩布洛船長顯示的是外國人的邏輯:屬下可以發表意見,可以指出主管意見盲點,彼此討論後,由主管下最後決定。我認為西方式優於中國式,因為一個人的知識精力有限,透過屬下由不同角度點出盲點,才能善用屬下長才輔助自己。洋人設計的客機駕駛倉,配機長、副機長與工程師、三人一起監督飛行,正是利用這種概念。

不過英國人的紳士教養文化,只限軍官階級,對待他們抓來的低層船員奴工,自然又是另一套嚴厲的規矩。英國人紳士派頭後面,是打仗強迫中國人買鴉片猙獰面孔,這我可不會忘記。

所以外國人來台灣,最不習慣的就是開會時,大家都不講話、沒意見,但私下並非沒意見。對於這種奴才文化,外國人還是不夠了解吧!

=============================================================================

5_2_0 wrote:
人的不良本性之一,就...(恕刪)


父母是人不是神,沒有甚麼"無不是"的道理.

但是又有多少父母能夠被子女/晚輩指正,而不發怨恨的呢?

像我媽就超愛辯的,同一件事在他自己和我們有兩套標準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