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的日子 wrote:
這邊有問題,一、民國...(恕刪)
謝謝大大加入來討論
如果真要辯時間點,那不好意思,我修正一下。
那這樣說好了,那是全世界只存在於中華 西洋混和式的建築裡面。但,受中華文化影響也頗深的日本人是沒有騎樓的。
以上完全跟討論無關,看過就算了,重點是下面。
更正確的說,如陽光燦爛的日子 大大說的,騎樓的演進,眾說紛紜,但幾乎都跟下雨、躲雨有關(也就是亭仔腳的用意跟意思)。以前的發明,大概是用於讓人躲雨,或者更進一部的想,可能騎樓的歸屬範圍在古時候,可能是歸屬於地主。
如果仔細的看迪化老街、大溪老街、甚至是新加坡的一些華人古建築(香港經洋化比較久也大概是只有一些老建築是有騎樓的。而有騎樓的地方也很小),不難發現當時的騎樓是非常窄小的(並不是因為古人比較矮小的關係),應當是僅限於讓人躲雨,甚至是晾衣服的好地方。或者是乘涼的好所在。
好,回到真正開欄大大說的人行道VS騎樓問題,那到底是幾時,台灣的騎樓變成那麼大一片的
(實在是有夠大耶),又是幾時變成了『類人行道』?
機車退出騎樓,這一點我是蠻贊成的(畢竟要考慮到一些maniac會無故放火燒車),但是像機車退出騎樓、然後又機車退出人行道,把機車放在機車灣,這一點我不是很贊同。
尤其是當你是機車騎士,要去遷車、停車,你就知道了:
1-你要停車,好~先得面對,要怎麼拐進去的問題(機車停車格是跟車道呈90度),得很小心看後面會不會有冒失的人撞到你)。
2-如果你要拐進去,發現汽車把機車灣擋住了,你怎麼停?而要把機車牽出來,一樣被車擋住了,你怎麼出去?
3-停妥後,有時候你要鎖大鎖,可能得面臨前輪比較難鎖,所以鎖後輪,但是,鎖後輪就有可能有被來車撞到的危險。(要開後輪大鎖一樣是會面臨這問題,汽車頂多撞到車,汽車駕駛去開車門時,人是站立的,機車駕駛開大鎖時,人是蹲著的,很容易被忽略)
4-就算不鎖,通常機車灣停進去,是不可能從裡面鑽進去跑到人行道的,所以是一定是從馬路那邊跑去人行道(我所知道的案例就有一個學生有被冒失鬼撞倒過,之前還有看過尋找肇禍者的啟示)。
說到這一些幹嘛呢?
如果要討論 人行道問題,恐怕得牽扯一堆。
1-騎樓本來用意是讓人躲雨,並非人行。如果現在很多建築變成有非常大的騎樓(當然不是每棟建築、每條路都有騎樓),該怎麼規劃?到底騎樓是人行道?還是人行道專做人行道?到底可不可以,當有騎樓時,就不要有人行道?
2-人行道到底要多大?更複雜的可能還得包括腳踏車道,那人到底怎麼走?牽扯可能更廣了。
3-為什麼不能妥善利用一點人行道,如果有騎樓的地方,既然機車要退出人行道,為什麼不能規劃機車停車入口在人行道端,而非馬路如虎口的馬路端。有時候 機車跟攤販騎樓淨空、然後人行道也淨空,雙重人行道,實在是有點問題。
說實在的說那麼多,也只是抱怨吧,哈。
機車族雖多,但是有車階級 比較大聲,官員也是有車階級,並不會考慮到機車、腳踏車族、行人的用路。(這可不只是中央政府的問題,還包括各地方政府的規劃加上立法院的強力支持立法)。
雖然 百姓 有機車+有汽車階級也蠻多了,但我想,除非是機車族也是開車族的人。不然可能都會顧慮不到。而且,決策者的不會是機車階級人物,加上用想的都很頭痛了(光是哪一些地方要多加人行道、哪一些地方只用騎樓就好)大概會瘋了吧。
至於而要解決機車問題,要先關心 台北市以外的交通系統,有好的交通系統,就比較多人搭公共運輸工具,而不是要淋雨吸黑煙的機車。但是除了現在台北市有大筆資金灌注跟長期的投資,其它縣市的 公車、捷運 都是個大問題。(除了台北市以外,那個縣市有那麼密集的網狀公車系統+捷運?)當然限量購買機車、汽車也是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