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為什麼台灣的人行道普及率這麼糟糕?

陽光燦爛的日子 wrote:
這邊有問題,一、民國...(恕刪)


謝謝大大加入來討論
如果真要辯時間點,那不好意思,我修正一下。
那這樣說好了,那是全世界只存在於中華 西洋混和式的建築裡面。但,受中華文化影響也頗深的日本人是沒有騎樓的。

以上完全跟討論無關,看過就算了,重點是下面。

更正確的說,如陽光燦爛的日子 大大說的,騎樓的演進,眾說紛紜,但幾乎都跟下雨、躲雨有關(也就是亭仔腳的用意跟意思)。以前的發明,大概是用於讓人躲雨,或者更進一部的想,可能騎樓的歸屬範圍在古時候,可能是歸屬於地主。

如果仔細的看迪化老街、大溪老街、甚至是新加坡的一些華人古建築(香港經洋化比較久也大概是只有一些老建築是有騎樓的。而有騎樓的地方也很小),不難發現當時的騎樓是非常窄小的(並不是因為古人比較矮小的關係),應當是僅限於讓人躲雨,甚至是晾衣服的好地方。或者是乘涼的好所在。

好,回到真正開欄大大說的人行道VS騎樓問題,那到底是幾時,台灣的騎樓變成那麼大一片的
(實在是有夠大耶),又是幾時變成了『類人行道』?

機車退出騎樓,這一點我是蠻贊成的(畢竟要考慮到一些maniac會無故放火燒車),但是像機車退出騎樓、然後又機車退出人行道,把機車放在機車灣,這一點我不是很贊同。
尤其是當你是機車騎士,要去遷車、停車,你就知道了:
1-你要停車,好~先得面對,要怎麼拐進去的問題(機車停車格是跟車道呈90度),得很小心看後面會不會有冒失的人撞到你)。
2-如果你要拐進去,發現汽車把機車灣擋住了,你怎麼停?而要把機車牽出來,一樣被車擋住了,你怎麼出去?
3-停妥後,有時候你要鎖大鎖,可能得面臨前輪比較難鎖,所以鎖後輪,但是,鎖後輪就有可能有被來車撞到的危險。(要開後輪大鎖一樣是會面臨這問題,汽車頂多撞到車,汽車駕駛去開車門時,人是站立的,機車駕駛開大鎖時,人是蹲著的,很容易被忽略)
4-就算不鎖,通常機車灣停進去,是不可能從裡面鑽進去跑到人行道的,所以是一定是從馬路那邊跑去人行道(我所知道的案例就有一個學生有被冒失鬼撞倒過,之前還有看過尋找肇禍者的啟示)。

說到這一些幹嘛呢?
如果要討論 人行道問題,恐怕得牽扯一堆。
1-騎樓本來用意是讓人躲雨,並非人行。如果現在很多建築變成有非常大的騎樓(當然不是每棟建築、每條路都有騎樓),該怎麼規劃?到底騎樓是人行道?還是人行道專做人行道?到底可不可以,當有騎樓時,就不要有人行道?
2-人行道到底要多大?更複雜的可能還得包括腳踏車道,那人到底怎麼走?牽扯可能更廣了。
3-為什麼不能妥善利用一點人行道,如果有騎樓的地方,既然機車要退出人行道,為什麼不能規劃機車停車入口在人行道端,而非馬路如虎口的馬路端。有時候 機車跟攤販騎樓淨空、然後人行道也淨空,雙重人行道,實在是有點問題。

說實在的說那麼多,也只是抱怨吧,哈。
機車族雖多,但是有車階級 比較大聲,官員也是有車階級,並不會考慮到機車、腳踏車族、行人的用路。(這可不只是中央政府的問題,還包括各地方政府的規劃加上立法院的強力支持立法)

雖然 百姓 有機車+有汽車階級也蠻多了,但我想,除非是機車族也是開車族的人。不然可能都會顧慮不到。而且,決策者的不會是機車階級人物,加上用想的都很頭痛了(光是哪一些地方要多加人行道、哪一些地方只用騎樓就好)大概會瘋了吧。

至於而要解決機車問題,要先關心 台北市以外的交通系統,有好的交通系統,就比較多人搭公共運輸工具,而不是要淋雨吸黑煙的機車。但是除了現在台北市有大筆資金灌注跟長期的投資,其它縣市的 公車、捷運 都是個大問題。(除了台北市以外,那個縣市有那麼密集的網狀公車系統+捷運?)當然限量購買機車、汽車也是個方式
win01 wrote:
看看台北市一年有多少預算跟別縣市比一比就知道人行道為什麼比較多啦
台北市每一間國小都有游泳池別的縣市勒
錢差很多很好用的


哪來台北市每間國小都有游泳池,說謊也打個草稿吧
台北市的統籌分款多;想對於其他縣市,台北市繳的稅也多
有趣的話題…進來看看

不過在這裡講這類的話題
通常都不會有結果的
問題在於沒有政府單位強力的去推動
以及民眾的接受度的問題

只是看『人要不要去做』而已
以前安全帽剛開始的時候
大家也是罵的要死
但久了,也就只好慢慢接受

對的事~就該去做

大家繼續........
pukpukho wrote:
有地下道有天橋偏偏不走 有斑馬線偏要從中間過馬路...(恕刪)


我同意你的話
秩序是維持一切建設的方法
但是對於行人的路權我有我的想法
相對於機動車輛
行人是相對弱勢的
對於車輛而言, 上下坡是輕鬆方便的
對行人來說, 上下樓可能是一件要命的事

所以, 真正繁忙的路口, 可以
蓋車行地下道或坡度極緩的人行地下道, 雖然比較貴比較浪費地
不要再蓋醜死人不償命的天橋了..雖然那是吹嚧政績的好東西
oswinwang wrote:
哪來台北市每間國小都...(恕刪)


北市國小是沒有『都有』游泳池。但是分的統籌分配款,真的比其它縣市多太多太多了,為什麼?
因為總部都設那邊,工廠都設別縣市;污染的交給別縣市、發展的交給台北市.........所以繳稅多,並非台北市的功勞。(以上所言,沒有市長針對性,這是事實。)
---------------------------------------------------------------------------

記得好市多以前總部好像也在高雄,最近上去網站看,他的總部現在在內湖......
要全台平衡發展,這也是很需要解決的,不然就會台北市一堆錢(而且這三、四年錢多到可以三天兩頭同一路段就挖馬路,剛補好又挖)其它縣市就比較窮
我愛台灣,我的國家 敬請多支持台灣國產品
這種牽涉到土地的問題我想是無解
不管你說國外怎樣 日本怎樣 大陸怎樣
有沒有想過台灣的人口密度有多高 台北市密度有多高
更別提台北縣有大多數人都是在台北工作 生活...
還好現在小孩越生越少 不然再增加下去 台北真的不能住人
其實我一開始只是因為看到台中嘉義台南新竹等市區的一些情況
才會想說來討論這個怪現象 並沒有要針對土地空間等方面著墨
因為在中南部很多市區主要道路幾乎都是有設人行道的
我想根據政府法規 超過多少米以上的道路一定會有設立人行道
但是既然花錢建了人行道 卻沒有嚴格去執行"淨空"的動作
造成被檳榔攤 被住戶拿去停車 甚至晾衣服 種自己喜歡的花草盆栽
而行人真正需要行走時 確時常要繞路 我覺得這是很糟糕的事情
無論人民多麼不守法規 多麼沒有公德心
我想只要地方政府一聲令下 嚴格掃蕩人行道上的路霸
機車停在人行道上我是不反對 因為通常機車擺放之後 人行道還會有30%的寬度
至於那些沒有人行道的區塊 這是很正常的
都市規劃內本來就是一定寬度以上的中大流量道路才會設立人行道
我想這是哪個國家都一樣的

這篇討論人行道普及率的議題,相當有趣
看的出樓上幾位伙伴對這方面深有見解,也著實的讓PERON長了不少知識
但還是要叨念幾句,請勿因此而踩線第八條板規

有勞各位了....
生平最恨只有一張嘴,而毫無半分建樹的人!
因為交通很不方便
所以大多數地方得靠個人交通工具(機車、汽車)
自然而然人行道就不普及
這是高雄人的痛處
.....
respect wrote:
北市國小是沒有『都有...(恕刪)


為什麼人行道會牽扯到都市資源? 我承認除了台北市以外, 台灣其他城市人行道是比較欠缺的, 但是就台北市來說, 即使沒有人行道, 騎樓還算是相當通暢的, 但是在其他縣市, 很多地方騎樓都被附近商家或住戶劃成自用, 難道多了人行道出來就保證不會被佔用? 其實建築法歸在規定非幹道的人行道寬度其實是很小的, 大約只有一公尺左右(台北市也一樣), 僅夠單邊通行, 有時候再立個路燈, 這時候就非得走到馬路上, 在北市常經過工地的人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 這種情況就得仰賴騎樓了, 現在台北市很多新的建築物已經捨棄騎樓的建築型態, 才使得人行道達到合理的寬度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