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600美元的iPhone 4,郭董只拿得到1%而已喔!

代工組裝一台USD$500電腦,代工費只有USD$3,代工組裝一台USD$700 NB,代工費只有USD$5,每季材料費還要costdown 6%給品牌...廣達,華碩,緯創....EPS還不是5,6元以上....
代工廠自己會從材料中去找錢,報給品牌廠的BOM成本是一套,自己內部還會有另一套實際的BOM成本...品牌要costdown時,就會向上游材料商砍價,少數惡質代工廠,甚至會自己偷偷更換次級品的便宜代用料.
難怪,有些人報怨,3C產品的品質好像越來越不可靠...

advan20034 wrote:
朋友在宏達電當工程師 他說手機賣20000真的是天價 成本才7000多=.=


20000也包括可以讓你朋友在宏達電領獎金的錢,如果一支才賣7000多,他應該不會想繼續待下去。

advan20034 wrote:
朋友在宏達電當工程師 他說手機賣20000真的是天價 成本才7000多=.=...(恕刪)


你朋友有把自己的薪水算進去嗎?..


pqaf wrote:
代工組裝一台USD$...(恕刪)


別傻了!

那些BOM 的採購權是在客戶身上,你只不過是把PCB 和所有的BOM 上面集中後組裝測試包裝然後出貨給客戶!OEM 搞不好還有點辦法,不過利潤還是很微薄

一台I phone 的代工費只有區區的台幣180 毛利率5% 下來也才20塊不到!!

雖然量大,但是你還是要投資廠房,設備,養員工......


flymousetw wrote:
別傻了!那些BOM ...(恕刪)


看起來大大似乎不是很了解OEM廠商的操作模式

今天如果零件是Apple下單購買
當然真正的採購權是在Apple手上...

但是,除非是極關鍵的零組件,不然一般應該都是下放給OEM廠商下單購買
這時候OEM廠可以上下其手的地方就出來了

畢竟
訂單是OEM廠下的,錢當然也是他們付的...沒人會跟錢過意不去...
況且這些供應商跟OEM廠間還有其他生意往來
只要客戶端要求的不是太離譜,以往往都會配合演出...

OEM廠可以玩的地方其實太多了...

不然
一堆OEM廠 EPS 5~6元怎麼來的

只靠3%的代工利潤?
那郭董跟一堆OEM廠的大老闆乾脆收一收,去買中華電信或是台塑股票算了
利潤不是更高?
還不用蓋廠跟負擔一堆有的沒的無形損失(例如庫存跌價損失)...
跟頻果的毛利比起來

鴻海有點像"家庭代工"...


應該是指假設一台i phone成本假設1萬,材料費8000
鴻海整合上下游也就是內容材料整個通包,甚至是關鍵性的零組件可能利潤更高,
雖然代工只賺少少,但是光靠材料費用起碼可以賺他個1x%以上,這個意思吧?


在台灣呼風喚雨的商人巨賈
也有不為人知的心酸啊!
面對高科技大廠要爭奪訂單時
那低聲下氣的樣子實在可憐.

郭董要不要試著開發設計
一支偉大的電風扇或手電筒就好了.
自己設計自己生產不用看人臉色!
也不用壓榨勞工.
真正吃的到的不到1%吧~
還要扣掉一些成本吧~
廠房人事水電稅金貨運等等的成本吧~
所以真正入袋的不到1%~

所以代工只能看量~
如果台灣一直都走代工有一天一定會被取代的~
DAVID_HUANG0612 wrote:
.況且這些供應商跟OEM廠間還有其他生意往來
只要客戶端要求的不是太離譜,以往往都會配合演出...

OEM廠可以玩的地方其實太多了...(恕刪)
打個比方,代工廠實際採購一顆 $0,5 的IC,BOM上登錄$1..品牌廠也會打電話去IC供應商review核價,但供應商早和代工廠套好了,自然也回報是$1..現在,材料市場競爭,替用料有很多選擇,供應商當然都會和有實際採購權的代工廠配合囉. 代工廠只要有本事搶到大訂單,就有資格和材料供應商議價,有量就有價.

這就像健保的藥價黑洞,不管,健保局如何稽核管制藥價,大醫院仍可以和藥商合作,從藥價裡賺到大筆額外的利潤.

代工廠只靠那微薄的代工費,只能勉強攤提大陸廠區的設備管理和生產MOH,根本不可能賺到錢...要能賺錢,自然就得從其他地方下手囉.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