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63 wrote:沒聽說過.........(恕刪) 沒聽過的可能比較年輕啦比較老的大概都聽過像在夜市拍賣的,都有一些人幫忙喊價那些人就是SAKURA現在中南部可能還有一些夜市有,台北已經很少見了
IP MAN wrote:沒聽過的可能比較年輕啦比較老的大概都聽過像在夜市拍賣的,都有一些人幫忙喊價那些人就是SAKURA現在中南部可能還有一些夜市有,台北已經很少見了 我是搞行銷的。時代演變,以前的Sakura手法,不就是現在的部落客廣告文寫手、廣告置入、網路討論區職業PO客;不然,電視打開,購物頻道每一檔都在演,演技比以前更誇張、更煽情。詐騙集團也是啊~ 演技、劇本、運鏡都比電視購物好太多了。
偽客人之意~~遊藝場~夜市拍賣~賭場~~~會有這種"偽客"自己人出來扮演SAKURA...EX: 某餐飲店請自己人寫網誌大推自家小吃 = 演SAKURA...也可衍生成"請自己人來捧場"等比較正面的意思...
[ SAKURA ](英譯)這個字,在日文中,是 [櫻花] 之意,但為什麼到了台灣,用台語說出來,就變成"做場面"的意思呢?其實真正的由來是這樣的 >>大家都知道,在日本,柏青哥(小鋼珠)幾乎是其國民遊戲,正因為如此,玩的人多,經營小鋼珠機台的店也越開越多,只是,不可能每家店的生意都那麼好,於是生意不是那麼好的店家,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想到了一個方法 >>>既然沒有客人,看起來冷冷清清,那就自己找些臨時工來假扮客人,好讓人看起來感覺客人多、生意好,就像現在許多線上博奕遊戲,都聲稱最敢開,獎金高,盡一切可能來吸引玩家,而在日本小鋼珠店裡,假扮的客人拿來開檯的費用,一律由店家自行支付,而且工作結束時,都可以領到一筆錢,就類似臨時工日領的薪資一樣,但是店家為了容易辨識這些人,於是規定:由店家聘僱的假客人,必須在左胸前別一朵"櫻花"以供識別,於是這種做法,慢慢形成一種習俗,一種大家都認同並且遵行的潛規則,後來,由假扮的客人裝裝樣子,炒熱氣氛、撐場面的模式,就這樣演變成以"櫻花(SAKURA)"做為其代名詞,後來,關於這種文化,也慢慢地被台灣人認識了,"做撒哭啦(SAKURA)"就跟其發源地~日本一樣,代表裝裝樣子,炒熱氣氛、撐場面、演演戲......這是本人 2~30 年前在台中的電動場,做"撒哭啦"的時候知道的,撒哭啦(SAKURA)在當時,跟在日本一樣,是一種職業,只是每天聘僱我們的店家,並不一定是同一家,我們就像臨時工一樣,哪家店要人,我們就去哪家,台灣有很多賭博性質的電動場,俗稱 [ 枱子間 ],有些地方一開就是一整排,甚至整條街,電動場都是24小時營業的,但總是會有客人少的時段,當然,從日本發展出來的 SAKURA 文化,也被電子(博奕)遊戲機業者們"搬"到台灣來用了。記得當初,做了 SAKURA 之後才知道,原來這種商業行為的經營模式,很早就在業界進行著,甚至在某些店家,客人也都知道誰是 SAKURA,以上,就是"撒哭啦(SAKURA)"這種職業,這種說法真正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