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los wrote:
敝人在鞋工廠上班, ...(恕刪)
這位大大真是一語道破了目前台灣鞋業的現況,分析的中肯不偏頗!
其實已台灣目前鞋業的技術早已打出名號,但就是打不出自身的品牌形象
算是目前台灣鞋業面臨最大的窘境吧

小弟之前不才 待過寶X公司內的研發中心的3D工程師
小弟是負責 勾勾組的,寶X大概除勾鉤的最大競爭最手愛X達的訂單接不到外
幾乎比較有名的牌子都有生產,例如一隻豹,小狗牌,亞X士.....對了 皮鞋也有喔
目前寶X及豐X大概算是撤略合作夥伴,因為會互相轉單,但勾勾公司並不會表達有任何不妥之意!
已研發來說 一雙鞋約有一年左右的研發期,期間約保持在十雙左右同時研發,一般鞋款研發約再600-800萬左右的成本,要是拿已上市過的鞋款來重新研發,成本當然更低,
約略來說大約只有一半左右才會上市,哪未上市的哪去啦!就看過一陣子有沒有起死回生的機會,
阿不然就只能以後當在研發鞋款來降低成本!
重量級鞋款就是矮子就等啦 研發費差不多1000-1500萬,研發期較短約6-8個月,但是一定會
發行(這不是廢話嗎),目前大概剩這幾款利潤好一點的根留台灣,剩下的都給勤奮的國外廠去加班了
產業趨勢就是這樣,若不跟這潮流走只是會被淘汰,雖然目前研發中心還是在台灣
但十年後台灣的優勢還在嗎?
鞋子確實是個相當繁雜的組合工業,稍具規模的大家利潤都差不多
真正賺的 還是哪些阿斗仔啦(品牌)

寶成有很多廠區, 各廠區接的品牌不盡相同, 但是像是 Nike vs Adidas, 這種是王不見王的, 絕對不可能在同一廠區生產

目前寶X及豐X大概算是撤略合作夥伴,因為會互相轉單
moto8611067 wrote:
目前寶X及豐X大概算是撤略合作夥伴,因為會互相轉單
應該說寶成與豐泰兩大鞋廠是 Nike 的策略夥伴, 轉單也是 Nike 在轉的.
在這簡單講一下流程:
貿易商/品牌 => 給工廠開發出樣品 => 貿易商/品牌拿去展覽, (就像 computex Taipai 資訊展, 開放給買家參觀下單) => 貿易商/品牌蒐集訂單, 在下單給工廠生產
原開發鞋廠幾款鞋型, 下單量驚人, 貿易商卻轉單給其他家工廠生產, 我覺得暗盤或是綁樁腳成份居多吧, 原開發工廠真的 e04 聲連綿.
開發是一次性成本, 單下的大, 量產就可以做的順, 也可壓低採購成本; 現在訂單多樣少量居多, 同個型體, 顏色五六樣...
製鞋分尺寸跟顏色, 準備的原料跟工具就不同了, 鞋子是立體的, 還有考慮材料的伸縮性.
一個尺寸的鞋底, 就一套大底模具, 舉例男鞋尺寸七號到十六號, 共十套, 如果有半號, 那就二十套, 常用的鞋段, 七號到十號, 量產時, 模具數量會增加; 一套模具抓三萬, 最基本量產成本就是三十萬到六十萬.
鞋面一般有用到斬刀, 也就開刀模, 拿來斬出鞋面形, 一樣要一各尺寸開; 斬好後, 交由針車手車成鞋面, 鞋面與鞋底在貼合成型整理.
還要考慮量產過程, 做產品量產最佳化, 因為開發有時做幾雙, 較沒各類壓力, 不一定會考慮量產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可是量產不順, 一雙鞋損失幾塊錢, 一批訂單幾萬雙, 倍數一乘, 大家就都知道了.
尺寸號頭, 顏色偏差, 材料物性等一堆鳥問題, 可沒聽過啥消費性電子還要分尺寸

outlet 的東西, 有過季, 不然 B 品鞋拿出來賣; B 品就是打下來的, 原因諸如溢膠, 車線不好, 色差等問題, B 品出廠價是虧的, 至少有錢拿回來, 賣不出去的 B & C 品, 就要銷毀了... 燒錢

品牌的經營路不好走, 之前耳聞某台灣鞋廠買下 Converse, 後來又轉手賣給 Nike, 這點可能要請教 moto8611067
美國市場跟歐洲比起來, 產品還比較多是少樣多量, 人工生產線, 做多了, 就熟練了; 歐洲還會要求環保材料, 材料貴, 又多樣少量, 雖說單價高, 但是整體不一定賺的多, 處理不好, 還往往不夠賠.
美國人的消費習慣也是比較浪費...
很多品牌的大老闆, 都是猶太人, 製鞋業結構很封閉...
鞋工廠是服務客人, 客人要在哪邊開發, 就要配合, 不管是台灣還是大陸, 都要弄個開發中心.
鞋工廠到大陸去, 因為台灣人力成本根本壓不下來, 目前大陸沿岸薪資大概差台灣六到十倍; 說到這, 大陸福建廣東地區的大陸員工薪資也持續往上升, 增加營運成本, 上海杭州等地目前又有電子廠進駐, 也在拉人, 薪資待遇也較高, 工作量也比一般傳統製造業來的輕鬆, 目前很多鞋工廠都面臨到招工不足的窘境.
客人下了單, 生產不出來, 會被客人索賠.
至於原料配合廠商, 不少台灣都收起來, 整個公司搬去大陸, 反正量產貨也都是交大陸工廠; 少數還在台灣留有聯絡處兼做少樣開發並提供樣品.
台彎鞋廠目前擁有的優勢, 就是品牌需要人權... 大陸工廠才不管這; 至於技術嗎, 說真的, 除了 Nike 的 SHOX 等專利技術類的外, 並沒有其他特別的, 鞋子不就布, 皮, 跟橡膠組起來?
大陸工廠製作高檔皮鞋, 以義大利的滿分計算, 大陸的好的也有八十分, 義大利出廠價一雙兩百美金好了, 大陸只要四五十美金, 還有量, 不像義大利要慢慢做; 義大利人嫌不好賺, 大陸工廠樂開了; 台籍大陸幹部一個月四五萬薪水嫌不夠, 大陸工廠老闆三萬就翹腳了.
目前頗具規模的大陸鞋廠已經有出現, 不在是以前兩三條生產線而已, 稍具規模的台資廠一個廠區, 都有至少五六生產線; 一些不需要人權, 只要低價的品牌, 也都向大陸廠採購; 只是大陸廠的服務目前還是蠻欠缺的, 像是拖交貨進度, 品管不嚴謹等.
台灣百貨公司有賣一些台灣製的鞋子, 類似些個體戶, 幾個師傅合夥生產, 一雙大概兩三千吧, 可以的話, 就購買鼓勵一下吧, 做工應該都還不錯.
打了多字... 真是有感而發, 一雙鞋子真的是很多人的心血才完成的, 即使是資訊部門, 也付出了不少心血... 管理系統, 軟硬體, 兩岸三地網路, 等等...
請大家趕快去敗家買鞋子吧

moto8611067 wrote:
真正賺的 還是哪些阿斗仔啦(品牌)
這位大大說的是, 都是品牌賺去....
鞋廠出廠價, 很少很少會超過30美金, 大多是在20-25美金, 再貴一點的約27美金就很了不起了...
色差這種問題其實是沒有辦法避免的, 大大怎麼知道市面上賣的有色差? 你有拿兩雙起來比較嗎?
鞋子是不太可能說每一批的顏色都一樣, 可能依批裡面都有許多種色差, 很多色差是沒經驗的購買者分辨不出來的, 但鞋廠在出貨都一定會要求一定要能配雙, 就是說至少顧客買到的左腳跟右腳的鞋子是沒色差的....
其實MIC鞋子也不一定就是不好, 鞋廠苦衷也很多, 又要產量, 單價又低, 原物料又貴, 員工薪水只升不跌, 員工素質不高又說不聽, 做出來的鞋子, 只要鞋面不會破裂, 鞋底不會脫落, 顏色沒有相差5%以上, 都得要想盡辦法讓鞋子出去... 不然就要打B品, B品是不能賣的, 除非是客戶要求, B品也只能買半價左右, 不然就是全部裁斷
MIC的鞋子算是不錯的, 比起MIV (越南), MII(印尼), 柬浦寨, 巴西, 來的好很多了....
線再在一些國家還可以買到MIT的鞋子, 比如在墨西哥可以買到愛迪達的, 但那也是在MIC的, 只是依些因素, 必須先運回台灣, 再台灣完成最後一個部奏, 再出去墨西哥...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