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除了義美 生活 旺旺 愛之味 還有那幾家是有良心的食品廠

剛剛收到同事寄來MAIL
"終於知道哪些可以喝了"
幫網友找到連結,有興趣的網友,爸爸媽媽,可以自行去下載來追蹤
每天會更新檢驗的名單

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

總之,能不喝就不喝,專家說了,沒檢出不代表沒有其他有毒物
多喝水,喝天然果汁就不用怕
如果逼不得已非喝不可,至少買有驗過的....
--------------------------------------------

了不了 wrote:
起雲劑跟塑化劑是不一樣的東西

起雲劑(Cloudy Agent)是乳化香精的一種,主要用途是讓原本透明的飲料產品產生如霧狀的性狀,是國內飲料廠商經常使用在運動飲料與清涼飲料上的冷果用香精(Essences)。算是法定允許的添加物,大致上應該無害才是。
起雲劑是乳化劑的一種 , 原理是相同, 但對各種食品原料有些變動....(恕刪)


很多人到現在還是不懂這次事件是在毒什麼
名詞搞清楚比較好,不然"跆笑大方"就糗了
起雲劑是可以添加的一種食品添加物
這次的毒,是有毒的起雲劑
把違法的塑化劑加在起雲劑裡,一起添加進食品中
檢查出違規的產品,是驗出有超標的塑化劑,不是驗出起雲劑

有幾家記者隨便亂寫,可不要跟著一起亂讀啊....
mark0826 wrote:
名詞搞清楚比較好,不然"跆笑大方"就糗了(恕刪)

感謝提供資訊
不過是"貽"笑大方才對喔

dragon19761017 wrote:
不過是"貽"笑大方才對喔

這是故意諷刺的用法吧
就像心不在"馬"一樣
一句說都不會話了

ace52950 wrote:
請不要把義美跟旺旺擺...(恕刪)


我想他的意思是...旺旺不是台灣的廠商
馬爺.......................

markyang1973 wrote:
我想他的意思是...旺旺不是台灣的廠商


蘭陽食品起家 至今 兩岸三地

在對岸搶攻鬼神市場~

拜拜跟開工 都要 旺旺 不是嗎?

小時候的好滋味 米果 錯了嗎?

跟義美都是老字號 真是不知道某些人在想什麼



kotime wrote:
蘭陽食品起家 至今...(恕刪)


也不用覺得納悶
旺旺在大陸有如神助
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有些內幕........

嘿嘿不要知道的比較好
馬爺.......................

markyang1973 wrote:
也不用覺得納悶
旺旺在大陸有如神助
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有些內幕........

嘿嘿不要知道的比較好


我到是覺得知道比較好...

只是因為人家去大陸闖出名號就不把人家當台灣廠商...情何以堪...

旺旺的產品台灣人都吃幾十年了...
很可悲,連食品都要跟政治搞上關係...
旺旺仙貝一堆人從小吃到大難道去中國發展就變成有毒食品了嗎?

話說愛之味的東西真的不錯哩,比起可果美我還比較愛他們的100%番茄汁...可惜大概菜味太重
現在都買不到,改成50%的了...

所以說這麼多黑心廠商其實也是消費者養成的呀XD
宏亞目前好像也還沒被喊到

就是賣77乳加的~~
旺旺集團的起源可追溯到位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的宜蘭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62年,從事罐頭食品的代工與外銷,但當時為蔡衍明父親蔡阿仕的朋友所經營。1976年經營權由蔡阿仕接手,年僅20歲而且學歷只有國中畢業的蔡衍明自告奮勇參與公司的營運,隔年(1977年)蔡衍明即以總經理身份接掌經營權。然而缺乏經驗與能力的蔡衍明不久便遇上大虧損,該公司推出的「浪味魷魚絲」造成公司慘賠新台幣1億元以上。1979年開始藉由自創品牌「旺仔」重新開拓台灣市場。之後因看好日本米菓有厚利可圖,而找上日本米菓大廠岩塚製菓代工,後來取得岩塚技術授權並推出「旺旺仙貝」獲得極大的成功,廣告宣傳有效結合了台灣的民俗祭拜習慣,在台灣的市場佔有率一度高達95%,迫使老牌食品大廠統一與義美相繼退出競爭。1983年,商標定名為「旺旺」。

藉由與民間信仰結合的行銷手法,旺旺陸續推出的新產品如「浪味仙」、「雪の月」、「旺仔小饅頭」等皆有不錯的成績。蔡衍明於是計畫將版圖向海外擴張,尤其是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大陸。1989年便在中國註冊了「旺旺」商標,為第一個在大陸註冊商標的台灣廠商。1992年蔡衍明捨棄競爭日趨激烈的大陸沿海省份,到湖南長沙設廠,成為湖南省第一家外資廠商,開始了旺旺在大陸的米菓生意。由於旺旺是中國大陸第一家米菓廠商,豐厚的利潤吸引了大批廠商跟進,造成毛利一路下滑;於是旺旺以擴大經濟規模的策略應戰,一方面極力壓低成本,一方面以低價逼退跟進者,最後不但穩住了戰局,也以高達85%的市場佔有率稱霸大陸。

1996年,旺旺曾以旺旺控股公司名義,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但因交投反應不好,結果蔡衍明在2007年決定把公司私有化,撤回在新加坡的上市地位。[1]

2007年,台灣發生力霸集團金融事件(力霸案),旺旺陸續開始購入該集團旗下公司的股份;以增資的方式入股力霸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友聯產物保險,並更名為旺旺友聯產物保險。另外亦希望以30億元取得東森電視40.32%股權,成為最大股東,但可惜終失敗。

2008年,旺旺再以「中國旺旺控股有限公司」(港交所:151)名義,轉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當時每股招股價為$3港元。[2]

2009年,旺旺集團跨足媒體產業,買下經營面臨鉅額虧損、擁有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中國電視公司、中天電視等多家媒體的中國時報系,由於電子媒體經營權易手需經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審核,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雖然通過兩家電子媒體的董監變更案,但核准處分中包含要求董、監不得重複、設置獨立董事、獨立攝影棚等七項附款,引發違反依法行政的爭議,面對此一爭議旺旺集團強烈不滿並動用媒體反擊。所謂客觀公正的民間團體如財團法人媒體觀察基金會,媒體改革學社表示如旺旺不讓此案回歸公共領域進行理性討論,將呼籲大家拒絕三中[3]。旺旺集團遂在中國時報頭版以半版廣登報要求曾經污衊批評該案之人道歉,否則將採取法律行動[4]。截至2009年6月14日,共有四名學者跟記者收到存證信函[5]。部份部落客認為旺旺集團作為民營媒體卻以法律恫嚇方式打壓公共言論自由,發起「我也要旺旺的存證信函」[6] 活動串連。

來源:WIKI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