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熟男 wrote:
兩百萬資金怎麼用啊,...(恕刪)
要買請買國外的,千萬不要買國內基金啊
原因是
-------------------------------------------------------------------------------------------------
基金投資的迷思
在平常聽到的非專業可是有在理財的朋友一般來說不是買股票就是買基金,基金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大部分也比較偏向正面,例如說:風險較低、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有專業的基金經理人幫您操作、可以三個月不去看它、有很多選擇的標的……,其中有些是正確的,有些是誤解,讓我們一一為您解釋清楚,破除基金的迷思。
何謂基金?大部分的基金就是基金公司選擇一個市場(例如台北股市、亞洲股市、美國股市、石油、黃金……),然後基金經理人根據自己判斷買進或賣出其投資市場內的商品,也就是投資台北股市的就買賣台股,賺取差價,而賺或賠的錢會影響到他的基金淨值,原本可能是一個單位十塊錢,因為買了鴻海賺錢,所以一個單位漲到十一塊。幾乎都不會偏離這個操作。
因為基金一般來說會持有幾檔到十幾二十檔股票,乍看之下是風險分散了,但是在台灣奇怪的規定和環境之下,往往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政府規定無論是多頭還是空頭,基金持股都有一定的下限,簡單來說就是大空頭趨勢下,也被迫要買進或是持股續抱,即使知道不跑不行了,但是法律規定不准跑,只能看著它跌。第二台灣市場太小,投資人有不擅長作功課,買基金永遠只看這個月績效最好的,所以很自然基金經理人會被迫去追逐市場上的熱門股,呈現十檔持股全部都是上櫃小型被動元件股,或是十檔全部是證卷類股之類的怪事,自然而然分散風險就沒辦法作到了。
基金經理人比較專業嗎??根據投信投顧公會委託台大教授所做的資料統計,國內投信基金經理人異動頻率十分驚人,在去年(2005),就有248支基金更換基金經理人,換算下來,幾乎每1.47天(約35.5個小時!)就有一位基金經理人回家吃自己。大家注意到這個新聞以後就應該沒人膽敢把自己的血汗錢就這樣交給這些每天殺進殺出,比散戶還散戶的”專家”吧。
延續下來自然三個月不去關心也就不可能了,在兩千年股市崩盤的時候,很多很多的基金淨值都是腰斬再腰斬,風險跟股票比也不遑多讓。
所以要買基金當然是可以,也是很好的標的,可是我們強烈建議買國外全球型的基金,一來基金經理人不會變動太頻繁,二來參考三五年的績效也比較有保障,國內基金千萬別碰。
而且買賣基金最氣人的就是不管賺錢賠錢都要收取手續費,一般買國內的大概1~2%(第一次買進時收,後面每個月或每季還會收取0.5%左右的管理費),賺錢就罷了,賠錢還要收錢實在會讓人氣得要命。
-----------------------------------------------------------------------------------------------
以上轉載自http://www.samymoney.com/articles_3.html
楚狂人的Blog:http://www.shukai.biz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