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 wrote:不管是保險業還是銀行,基本上都是以商業利益為考量,你要賺他們的利息,他們要你的本金,吸收大量的資金後,再轉投資,賺取更高的報酬,然後再給你少少的利息,這就是金融業的獲利!不過保險公司還要承擔客戶的風險,至於銀行還是以放款為主要收益,因為放款的利息很高!賺的比保險公司更大! 可以去看看台灣銀行平均利差和其他國家的差別,在台灣靠利息賺錢實在難。另外保險要承擔客戶風險,銀行對客戶放款一樣會倒帳,不然大家都來開銀行就好了。銀行最初用意是匯聚大眾資金,然後將錢借給有前景的企業去發展,從中賺利差,這種間接金融對於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意義,不是每家公司都可以全靠增資去擴張,沒有銀行融通的功能,很多有好點子的公司根本踏不出第一步,經濟也沒辦法活絡。史蒂芬周拼上市前也要去銀行借錢嘛~保險也是一樣,匯集大家的錢,然後在大數法則下分攤每個人遇險後的成本,用合作社的方式讓沒事的一起幫忙出事的人。最早的保險算產險,是英國走船發展出來的,如果沒有海事產險的發展,出海一次風險這麼大都沒人敢玩了,那如何造就後來歐洲資本主義的輝煌。保險對社會保障、經濟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不管吸存款借錢給公司還是拿保費保障別人出事會cover,這些金融機構基本功能都需要承擔風險。這也是為什麼銀行有利差、保險有死差得賺。反倒樓主提到的投資概念其實是銀行或保險近幾十年間才發展出來的中介業務,也是有它的供需在,但我同意這不算金融機構一開始成立的目的,而且這些業務,銀行保險都不用負責風險,主要還是投資人擔。至於幫客戶創造利益還是賺佣金,理論上能創造客戶利益才能創造「長期」的公司收益,不過我想現在公司管理層也沒在幹一輩子的,能撈就撈吧...
inte2256 wrote:死差這名詞很少人知道...(恕刪) 現在講死差完全沒有意義了吧,保險公司的死差益都被利差損吃掉了。其實現在詐騙集團橫行,保險公司錢不好賺,賺很大的就只有前幾大本土壽險公司而已,因為他們拿大眾的錢去買土地房產。但這也算是他們眼光精準跟看長遠啦。誰知道10年前一坪200萬的土地,現在能漲到500萬還不一定標的到。大陸這10年的掘起再加上這2年台灣政策的走向導致台北房價狂飆,台北市的地價都已快追到東京了~~這在10幾年前是無法想像的。
台灣銀行業我想還好,美國的投資銀行才叫誇張已經操控美國國家機器了,借用美國國力賺全世界的暴利金融海嘯,全球通膨都跟他們有關甚至有人認為法國大革命後就是他們的金權帝國時代,從那時至今所有歷史事件都是他們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