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書面和平时說話是不同的,記載用“文言文”,說話都用“白話文”“新文化運動”後,書面文才逐步用“白話文”來記載以前在某些地方看過,古時候記載、平時生活分別用書面文和白話文,和士大夫階層壟斷話語權好像有些什麼關係
古人平時也說白話文的不過口頭語言的語音語調語義變化太大不利於長久的記載而且古代在沒有紙筆前記載是很麻煩的所以文言文就有其用武之地。所以我們現在還看得懂古文,要是現在用火星文注音文記載,過個五十年就沒人看得懂了吧。
國境之北 wrote:幸好古人有發展文言文,所以現在我們才能看得懂幾百年前的文章。...(恕刪) 發展文言文, 有不得已的理由,但說讓人看得懂卻也未必,不然古人就不必要出一堆經史的注疏了.不過這樣還是不能完全統一意見,你看不懂詞沒關係,但有上下文關係,你還是可以看得出來他的意思.因為文言文太過精鍊,導致上下文關係很差,你就需要猜了.比如說: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句話可以解成 "只要自己帶上肉乾來,我沒有不教導的。",也能解成 "只要男子束髮修飾前來求學,我沒有不教導的。",各自成理.不過朱熹比較大牌,所以我們都用肉乾的說法.
st880517 wrote:我看古代的文人不管...(恕刪) 說話不至於.文章是講究的的微言大義,事實上, 古早時期, 文青寫字的方式是把字刻在竹片,龜殼上, 雖想廢言幾句無奈成本太高,所以才讓今日的你誤解了, 我代表歷屆文青望你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