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isan wrote:我公司最近在徵人, ...(恕刪) 下面參考就好..別太認真..! n年前某新聞網看到的台灣官員的成績之好、學歷之高,是世界有名的。六位民選正副總統,一半是博士,另一半也都系出名校;現在的兩大兩小黨,加上消失的親民黨,五位黨主席,個個學歷都很好;從五院院長到內閣大官,不是有大學校長的頭銜,就是拖著長長的學術履歷。假如政府平均學歷愈好,國家的經濟成就愈高,那台灣一定是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之一。實際上,當然不是這樣。雖然台灣的官員都很會念書,國家如今卻困在一個又一個難題中無法掙脫;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官員們,學歷差到不行,經濟卻紛紛起飛。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愛高學歷人才的現象,我們也能在日本企業界看見。多年以來,日本大商社招考的人員,都是一流大學畢業,而且成績要很好的。企業的規模愈大、歷史愈久遠,對學歷與成績也愈會錙銖必較。照理說,這麼嚴格的要求高學歷,找來的應該都是同輩中的佼佼者,有了這些人才,企業的營運應該好得不得了。但是從結果來看,也是同樣令人失望的,這些千挑萬選出來的高學歷工作者,未必有能力把公司經營好。相反的,從煤炭到電影,許多在日本紅極一時的產業,都在這些高學歷人才的帶領下,邁向衰敗。很多年前,日本財經趨勢大師屋X太一就批判說,以學歷與成績取人,取的就是「考試的能力」,問題是:會考試的人,就是人才嗎?比別人會考試,就比別人有能力處理考場以外的難題嗎?當然不。?屋太一指出,考試這件事,有兩個特徵,其實是問題的根源。第一,在考試的時候,有考題,就會有答案。考生們只要記憶力好一些,多花時間準備,或是揣摩到出題者的心意,就有可能找到出題者想要的答案。「但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九成以上的問題根本不知道有沒有標準答案,」?屋太一說,無論是經營上的創新,技術上的開發,趨勢的研判,景氣的好壞,都不像考試中的考題那麼容易應付,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出題者的偏好讓你猜。只擅長考試,在實際生活歷練上不足的人,往往無法理解與解決生活中這些實際的難題。其次,上過補習班,或是那些天生就會考試的人都知道:要考好成績,除了努力念書,也需要好的「考試」技巧。例如,先挑容易的作答,確保基本的分數,然後再挑比較有把握的難題。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得高分的把握,成績通常也比較好。屋X太一發現,很多成績好的人進入職場之後,往往會不自覺地用這種習慣來解決問題,比方說,在眾多的困難中,先挑自己能夠理解、看起來好搞定的處理,其他不理解的、很複雜的、很棘手的,都用「再議」、「再研究」的態度面對。這些帶著考試習慣面對工作的人,並不理解的是,儘管這種技巧在考試上很好用,在現實生活中卻會讓他們把時間花在好解決的問題上,讓真正該解決的問題在自己的遲疑中惡化。
確實,現在不僅實質所得M型化,連工作能力和態度也是。板大提到的狀況對許多主管來說,愈來愈司空見慣,我們都是將這樣不懂禮貌也不負責任的應徵者,列入黑名單。科技公司大多是集團企業,有些人事體系更有效率的集團,是直接跟全集團子公司定期更新 "不予錄用" 名單。這些動輒爽約毫不介意的應徵者,可能會發現--他掛在人力銀行的時間會變長,面試邀請會變少,因為表面上看來只 "得罪" 一家公司,實則後頭一掛公司都沒了機會。往好的一面想,只要自家子弟沒有這種離譜的進退問題,光競爭機會就比別人多很多。讓良幣自然驅逐劣幣吧。
wlisan wrote:我公司最近在徵人, ...(恕刪) 說說我在日本就職活動的經驗..日本面試就是必備西裝(基本),禮儀,談吐,能力朋友之前就職的時候..遲到3分鐘.打電話到人家公司道歉結果是..總機小姐跟他說..對不起本公司不錄用遲到的人連公司進都進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