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只有原住民,唐山人來了.於是原住民加唐山人=台灣人.後來荷蘭人來,原住民加唐山人加荷蘭人=台灣人.後來大陸人來趕走荷蘭人,又來了一批大陸人.後來割給日本人,幾十年後又被大陸人要回去,又來了一批大陸人.變成原住民加唐山人加荷蘭人加大陸人加日本人加大陸人=台灣人.現在更複雜了又多了外籍新娘,有越南印尼和大陸人.於是又變成原住民+唐山人+荷蘭人+大陸人+日本人+大陸人+越南+印尼+大陸人=台灣人.
...大家買產品的時候不都是先考慮C/P值,然後是品牌。產地嘛...原本三十年前都最喜歡MI U.S,之後變成M.I.T,(因為台灣加工業開始起飛,比較有能力製造一般的家電用品。)到最後今日的M.I.C。老實說,十年之後可能連M.I.C.都不好找,取而代之的可能是M.I.T(泰國)、或是M.I.M(馬來西亞)最後,我們可能剩下M.I Africa的產品可以選擇了吧。跟荷包過不去的東西終究會被大家遺忘。國際分工的國際觀已經存在近十年,拿十年前的民族工業來談,老實說不妥當。台灣沒有發展重工業、石化業的原料基礎,技術層面又不足領先國家。(導致無法掌握關鍵技術,就必須吃專利金的虧)台灣是個島國,實在不適合、也沒必要得因民族意識鎖國。(鎖國是言重了點)話說,跟中國打壓比起韓國最近幾年的小動作,比起來實在相差太遠。但是大家都不可能抵制中國產品。說真的,別說美商Apple的製造工廠在China,HTC、Asus、Acer也是在中國製造的。那麼,韓國的產品嘛,只是在我們的眼中品牌比較少而且容易取代罷了。但是,假若韓國的LCD比較便宜,我們是否會捨棄那幾張、或數十張的小朋友去買BenQ的LCD?抑或著說,我們的愛國其實只值那幾張小朋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