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星巴克的經營部分,樓主只是以消費者的角度觀察,商業的經營分析考量點非常多,尤其是整個產業面。
台灣星巴克買一送一的活動,事實上也是跟美國星巴克最近幾年的各種促銷活動有點類似,星巴克尤其在美國近幾年面臨了顧客流失,與新進行業的短兵相接有關,例如說,麥當勞的一元咖啡。
台灣星巴克則是低價的咖啡人口無法整體向上提升大幅成長,原有的新鮮咖啡人口轉而向85度C這種廉價咖啡,
85度C則是在這兩年又受到便利商店的咖啡重創,例如7-11的City Coffee。
星巴克的買一送一活動最主要是希望能夠培養新的星巴克咖啡人口,與拉住原有的熟客。
這一點他們的經營階層有自己的控制活動的方法。
jessehu wrote:
有件事可能要先釐清,台灣的星巴克剛成立時好像是49,51統一與美國母公司合資。數年前美國母公司買回相當多股權,統一現在只佔小股(有興趣的人可以到商業司查),大約也是同時統一超開始"用力"經營自己的7-11咖啡,所以樓主談的策略問題應該也就不足為奇了。
JerryKS wrote:
統一集團與星巴克,幫我們上了一個寶貴的管理課程(代理品牌的經營哲學)
副品牌本身是一個附加產品,但是星巴克真是統一的副品牌嗎?星巴克是統一集團所開發的logo嗎?
星巴克與統一的共同成立「統一星巴克」,股權攤分。所以,星巴克不是統一的副產品。而是一個獨立品牌的合資公司。
何謂「副產品」,副產品是指在生產主要產品過程中附帶生產出的非主要產品。這是企管的的定義。
統一集團本身由食品業進軍到零售販賣這個領域,相對我們看到統一集團的7-11的主體,進而康士美、星巴克等等的代理引進。這幾年來,統一集團利用集團的銷售方案,建構一個銷售網路,相當成功。而他的主要網路,是由7-11的集點折扣開始(joint accounts)的營運計畫,也慢慢形成布局。
但星巴克由一個單獨發展logo變成了一個統一集團的副產品,到底星巴克對統一集團是副產品還是一個獨立代理的logo品牌? 個人認為:他們引進的是代理品牌不是副品牌。但統一視他為一個集團內的一個副產品。這是對的嗎?
今年,統一集團大概放棄了獨立開發星巴克的獨立品牌。採以財務的方式進行(joint accounts)進行業務開發,可想而知,去年的金融風暴讓統一不得不去消費這個星巴克品牌,以求財務報表的帳面消息保持健康。去大幅度地消耗品牌而去讓這個品牌成為統一集團的一個獲利武器,這是統一的算盤。
以目前的財務經營結構下,星巴克是統一集團的代理品牌,不是副產品。統一集團把星巴克的logo,當做7-11的集點活動。所以,星巴克變成了一個統一集團的副品牌。
個人看來,星巴克去年嘗到這種(joint accounts)的甜頭,放棄了平日的客群。
因為我無從知道他的財務結構,所以粗略估計這幾年的觀察,星巴克的獲利如下。
2000年: 平日客群:80% 假日活動客群:20%, 「毛利高、特定客群」。
2011年: 平日客群:50%- 假日活動客群:50%+ 「 毛利低、客群廣」。
別忘記,假日活動客群:包含買一送一。
若扣除買一送一,星巴克是有很大的客群流失問題。此時,大幅度地用財務方式掩飾,並非好事。
若我的代理商,營收增加卻毛利下滑。我會認為他在打價格戰,不然就是不會經營品牌。但為何「星巴克」母公司要視而不見,允許統一這樣操作。除非,「星巴克」的高層要打普眾市場,一如他去年的宣示。
此時,一場品牌的崩解正在悄悄地發生。
統一吃了「星巴克」豆腐:7-11開賣咖啡。
一家公司,有兩個一樣的服務項目,在共有的市場大餅上的排擠。
最好笑的一件事,統一說兩個咖啡是不同路線與售價服務。
然後再用星巴克的品牌去增加統一的獲利,主要是買一送一的活動,讓消費者去買7-11的東西。
降低活動期間的售價,推廣「星巴克」的咖啡半價就可以買到。
等到星巴克回復原價,又說7-11的咖啡平價又方便。
一切都是統一集團的獲利優先,難道「星巴克」沒看到統一如何踐踏他的品牌嗎?
其實有幾個大家比較沒有留意到的問題,造就統一去做買一送一。
統一的7-11,開始面臨市場飽和、競爭緩和的遲緩成長。必須活化產品,所以想到的一個鬼主意。
若我是統一集團的高層,以財務結構上操作獲利良好,會對此很驕傲。
但他們問了自己了嗎?平日的客群消失去哪裡了? 為何大家一定要等到買一送一的時候才去消費?
在我眼裡,他們這群財務高層想著:到底「星巴克」的剩餘價值剩下多少?還能怎樣操作?
昨日,我們看到一個很長的人龍就是為了點數兌換,以50%的優惠去購買星巴克。
假日,我們看到短短的人群、時有時無的人龍,以100%的價格去購買星巴克。
平日,我們會看到稀稀疏疏的人,以100%的價格購買。
但是這個買一送一活動而言,對統一集團的獲利是有貢獻,但對星巴克的品牌卻是一個傷害。
因為台灣的經營者,多半講求短期獲利或是看財務做事。
以富士康為例,生產線的產量是固定,增產就必須要擴大產線,以求rma減少,他們不會讓作業品質毀了代工品質。以星巴克買一送一,生產線的產量也是固定,加速產線作業員的工作速度,那他的品質是很好的嗎?我很質疑。
在產線產速固定底下,加速生產的後遺症,我們都看過許多。RMA會變高、良率會更低、客戶的問題會更多。
一杯飲料,客戶因為買到便宜的咖啡,而忘卻了那杯咖啡的品質好壞。也許有時候好,有時候差。這也只有常喝咖啡的人才會清楚這杯咖啡的品質。
此時統一集團幫我們上了一課:
在代理品牌的使用財務操作過度,使得客群消費模式改變、毛利降低。
同時,讓代理品牌變成副產品是錯誤的一件事情。
目前,可以預測未來,統一集團會更多買一送一、平日的客戶越來越少。
因為買一送一是財務的糖衣、品牌價值的殺手。
明年度,「星巴克」勢必會遇到成本上揚、客群品牌忠誠度急速下滑的問題。
以財務報表,美國那邊不會清楚台灣的經營方式質變。縱然台灣有總公司的駐派人員(我忘記她的名字)。
到底統一集團消費了多少別人的品牌,我無從知道。但是,這會讓我們反省只看財務是不可能經營品牌。
我是一個長期消費的星巴克客戶,同時我也看到在星巴克內工作的pt、正職,不再以星巴克為榮,而是一個賺錢的場所。長期而言客戶改變、職員的心態改變了,最後這個品牌在內部開始腐敗,就是因為財務的過度操作。
我希望傳達的,
1.統一星巴克能夠清楚,不公平的消費金額機制是你的問題。平常的客戶,用的價格;7-11的客戶,用的價格,兩者是不同的。你當我們這些常客是看不出來"「星巴克」被「統一」吃豆腐"嗎?
2.如果你要賣咖啡,就不應該同時經營兩個品牌。而應該是由一個品牌分出兩個產品。
3.你們吃了甜頭,已經營造出「星巴克」不用常去喝,等等就有買一送一的市場氣氛。
4.你們為何不乾脆降價20%,去讓更多人喝你的「星巴克」咖啡?
我已經客訴電話撥過很多次,你們卻不應此檢討。反而更加惡化,去消費「星巴克」。
所以在此留言。
整篇文章外表上分析的好像不錯
但是.........
我覺得這是一篇自我見解不錯的文章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