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十個人 wrote:
去看看 "明朝那些事兒" 吧
寫的挺好的
(恕刪)
這套書我有買來看,崇禎其實也不算太差,因他是藩王出身,剛登基也是與魏忠賢周旋了一些,絕不是跟有人影射的台灣某領導人那樣一樣的無能與白癡!
明末那幾位皇帝的昏庸都是萬曆前後立太子的問題搞的皇帝的資質出了問題,上面的無能,下面的自然亂搞!
明朝宦官再怎麼為亂,基本上都是皇帝的問題,皇帝要與那些大臣鬥,只能拉附近的人來,皇帝都可以要太監走路!
書上寫明末的財政年入四百萬兩,但開銷就要花五百萬兩平亂與打滿州人,長久下去自然倒店,因歲入不足自然要加稅,然後就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崇禎又倒霉遇上數百年來的大旱(太陽黑子異常活動,連想到我們的2012也將是如此),民不聊生,造反的人民隨便河南與陜西等地方隨便都是幾十萬人在鬧,官軍才多少人???
滿州人被關寧防線壓制在關外,基本上沒有吳三桂打開城門,要入關也沒那麼容易,明末忠臣與義士多,漢奸可不會少,洪承疇與尚可喜,吳三桂等人都是滿清的走狗,沒有他們打天下,以滿州那幾十萬人吃的下中國嗎???
降清的武將只有祖大壽比較沒人批,其他人都是"為了中華民族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只不過列在明史的貳臣傳裏,清朝皇帝腦袋沒浸水,這些背叛國家為自己立了大功的"漢"奸私底下也是不恥,所以去抱人家大腿的為人賣命的也只是被人所利用,人家心裏還是瞧不起你!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gracestar wrote:
一直以為早年教科書上所寫的明末是個內憂外患,皇帝無賴,奸宦當道,平民百姓豬狗不如,暗無天日的混亂時代
原來為忠節殉國而死的士大夫和百姓竟然多不勝數~
忠節殉國,這是在愛國教育下才會歌頌的行為,
不過我認為採用八股文的科舉制度對這個「忠孝節義」的推廣有很大的作用。
八股文「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嚴格,限定字數,不許違背經注,不能自由發揮」,
扼殺了士人自由思考的能力;
既然古人歌頌「忠孝節義」,
這些士人也就照做,我想也僅此為止。
而且,在明朝這個極度父權主義的社會,
「君要臣死,臣不死則不忠;父要子死,子不死則不孝」,
在朝廷上當廷打死大臣是常有的事(嘉靖三年,群臣爭大禮,廷仗豐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
所以,清兵入關,君父已死,臣下焉能不死?
我是覺得明朝的統治者在思想教育上做得非常的好。
至於歷史的編纂,
當然,一切都是勝利者說的算,
但是,
清朝編纂明史的嚴謹程度,
就不是明朝草草寫元史所能比擬的。
重點在於,
歷史發生過的事有沒有被詳實記載,
至於史官的評論其實可以參考就好。
從小老師只告訴我們誠實是美德,卻沒告訴我們現實有多缺德、、、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