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弟你好,我也是台藝戲劇系畢業的。
難得在01看到有關劇場的文章,感慨甚多。
我從1995年開始學劇場、做劇場,
這些年來看了許多的劇場人,來來去去。
思考了一天後,還是忍不住就回了文。
把你當自己人,所以我話會說比較直,
希望先有心理準備。
首先,這個宣傳影片真的不具有吸引力。
現在YouTube上面一堆自製的短片,
論起吸睛的程度,說實在是差多了。
既沒有精彩的演出片段,也沒有拋出這齣戲的核心價值部分。
是你們班上自己做的,還是找廣電系或電影系幫忙的?
學校資源其實不小,還可以再好好利用。
宣傳短片要吸引誰,這個要先搞清楚。
你希望不屬於劇場人的"大眾"來看戲,
那麼這短片能幫到多少?
先弄清楚宣傳影片的導向,再來製作影片。
其次,你把《貓》、《歌劇魅影》放進來做比較,
這不能說不對,但其實是另外一個世界。
這樣比較,自己會內傷的。
光是進去看戲的觀眾,觀光客佔的比例就很不一樣了。
況且美國人的藝術涵養與休閒模式,都和台灣人大不相同。
再者,百老匯的經營方式,跟台灣的劇場是完全不同的。
他們主要是當作"投資"在經營。
所以在一齣新戲上演一週後,若是票房與報紙上的劇評不理想,
往往就迅速下檔然後賠錢了事。
一齣戲,能讓很多人破產。
台灣最近也有人想這樣嘗試,
前一陣子,我去參加了大風劇團的"試演會"。
他們跟魏德聖合作,想要比照百老匯的模式,
讓人投資認股,每人最高投資金額是480萬。
至於會不會成功,可以一起來關注。
藝術最難做到的,個人以為是雅俗共賞。
學生製作想要在一齣戲裡同時兼顧,難度真的很高。
台灣幾個大劇團,也是分開來在走;
像是屏風的演劇祭、表坊的外表坊,或是綠光的世界劇場。
雖然你現在會覺得推票推的很灰心,
但換個角度說,學生製作與畢業公演,樂趣也在這個地方。
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擔心賠錢沒飯吃。
最後,提一個我覺得北藝做的很好的地方,
他們把曾經去看過演出的觀眾掌握的不錯。
我已經好幾年沒去看北藝的戲了,
但是到現在,每一次他們有新的演出,
我都還是會同時收到DM、e-mail跟電話拜訪。
大人啊!請您善待這班戲子伶人,不可怠慢!他們是這時代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