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支那
支那(梵文:cina)原為隋唐時佛教僧侶對梵文中稱謂中國的一種漢字音譯,亦作至那、脂那等,一般出現在漢譯佛教經典中。這一漢字詞彙於9世紀初通過佛教交流傳入日本。18世紀初,日本學者在學習蘭學(荷蘭學)時,將「支那」一詞與西方詞彙「China」對應起來,作為其在日語中的梵音譯詞。(China英音譯詞則為チャイナ)
明治維新後,「脫亞入歐」的思潮在日本日益興盛,「支那」一詞開始在日語中大面積地替換原有對中國的各種稱呼。在日語中,該詞的漢字寫法與中文一致:支那,假名為「シナ」,羅馬字拼寫法一般有兩種:「shina」(平文式羅馬字)或「sina」(訓令式羅馬字)。
(該文中間還有不少論述,有興趣的自己上維基百科查)
是否蔑稱的爭議
目前,大部分中國人認為「支那」是一個蔑稱。但是,也有人認為將「支那」視爲蔑稱是一種誤解。他們認為正如英語中 China 不是蔑稱一樣,支那只是對中國這一個地域不帶「中央帝國」(Central Empire)色彩的客觀稱呼,或只是一個輕蔑性不高的稱呼(實際上冒犯性比以倭寇稱呼日本人低許多)。[4]
然而問題在於,大多數人認為一個稱呼在聽者耳裡為蔑稱,即賦予了其相應的感情色彩,那就是蔑稱。譬如:非裔美國人(即美國黑人)中,很多在種族上屬尼格羅人種,但大多數人認為稱呼黑人是「尼格羅(en:Negro)」是蔑稱。再如英語中 en:Chinaman (中國佬)從字面上是「中國人」的意思,但中國人認為有貶低的意思。或者日本自稱的 やまと 的漢字寫法可以是「大和」,也可作「倭」,但現代中文中稱呼日本人為「倭」或「倭人」往往有輕蔑的意思。
故現在大致上公認稱呼中國為支那是帶有侮辱性的稱呼,不宜使用。與其相對的,鬼子、小日本、倭寇等詞亦具有侮辱性,同樣不宜使用。
lynx3D wrote:
因為有一群人傻傻的分不清"倭"同"矮"
以為可以羞辱對方 其實是自以為是
日本Wiktionary 對於"倭"的解釋:
http://ja.wiktionary.org/wiki/%E5%80%AD
倭
[編集] 字源
会意形声。「人」+音符「委」、「委」は「禾(=粟の穂:米や麦に比べると低い)」+「女(なよなよした様)」で、体の曲がった背の低い人、「矮(こびと)」と同義。大陸と出会い時に中国人と比べ小柄であったことからか。
F0129 wrote:
日本Wiktiona...(恕刪)
同樣也是wikipedia,同時解釋您在10樓的回覆

倭(汉语拼音:wō)《说文解字》释为:顺貌。从人委声。另外可解作遙遠的意思。倭是古代中国对日本列岛以及其近邻的的通称, 居民称为倭人,而称国家称为倭国。
有說法認爲,倭,從人從委,矮人也。另一說法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われ」。(ware)。綜合而言,「倭」的來歷無通說,被認為「不明」。
日文汉字中,「倭」音讀為「wa」,與「和」字同。訓讀為「yamato」,亦與「和」同。但中国有学者认为邪马台才是「yamato」的音译,倭是中国古代对倭奴的简称,但倭奴的汉语古音爲wana、并不对应旧时日语词汇中女人的音讀「wonna」。汉魏至晋日本正是女王当政,倭奴国即是倭國中的奴國、并不指女王国,也并无贬义,而中国古代以音译称呼和记载外国地理和人物名词的惯例。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