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環保生活協進會秘書長李德威指出,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挨餓;卻有三分之二的穀物用來餵食牲口。根據統計,為了生產一磅牛肉,要花四、五磅的穀類來餵養牛隻,因此,只要每人一年減少五公斤肉量的攝取,省下來的穀類足以溫飽六千萬飢餓的人口。 水資源方面,生產一斤動物性蛋白質所耗用的水量,是生產一斤植物性蛋白質的十五倍。全球一半的淡水被用在畜牧上。一條豬的污染量是一個人的四至五倍,台灣有兩千一百萬人和一千萬頭豬,加起來就等於有六千萬人的污染量。 除了環保上的考量外,現代畜養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大量生產,其畜養過程也相當不人道。促成美國「拯救地球基金會」成立的約翰‧羅彬斯放棄接掌父親的「三一冰淇淋王國」,致力說服世人不要再食用以不人道方式畜養的動物。 羅彬斯在《新世紀飲食》一書中描述:鄉間母雞帶小雞四處覓蟲吃的情景已不復見,現在的雞都畜養在狹小的籠子裡。為了防止雞在擁擠空間中互相感染生病或啄傷,每隻雞都要打抗生素、去喙。 為了生產鮮嫩多汁的小牛肉,小公牛出生的第二天就被迫離開母牛(避免母牛與小牛產生感情帶來麻煩),飼養在動彈不得的環境中;為了讓小牛肉肉色呈上品的「粉紅帶白」,業者甚至故意餵小牛吃缺鐵的飼料,讓小牛貧血,並且將小牛畜養在黑暗的環境中,以減少小牛的活動力,避免肌肉變硬。 豬的待遇也好不到哪裡去,為了生產肉質柔軟的豬蹄,業主將地面鋪上水泥,讓豬不能扒土,這樣一來,外蹄比內蹄稍長的豬,離開鬆軟的土地無法平衡站立,導致腿部變形、脊椎畸形,痛苦不堪。 國外許多環保及衛道人士為了反對畜牧業,拒絕吃畜養的動物。台灣一些環保組織也「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在大聲疾呼、四處為流浪動物請命的同時,上了飯桌我也不得不對所有動物一視同仁,」李德威表示,自從協會成立後,每天中午便由工作同仁輪流掌廚做素食。 但除了少數環保人士外,為環保吃素在我國仍為數不多。李德威認為,這是因為台灣沒有加入國際組織,對世界各地的資訊接收有限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