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芭瑪被吃掉了?!<更新13:00>

歐歐歐~~被吸走了耶 , 真好玩

不過日本就頗可怕 , 都是雲系蓋滿滿的........
冰風之影 wrote:
從新聞開始報有雙颱起...(恕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7%A4%E5%8E%9F%E6%95%88%E6%87%89

有圖文說明, 很清楚了~~~
根據我的了解...

颱風增強的關鍵除了大氣條件要好外,它需要26度C以上的海水不停的補充它的能量,所以,颱風在生成初期,幾乎都是在大面積的熱帶海域形成,因為它非常需要海水提供足夠的能量成長。

如果,颱風接近陸地的時候,除了地形的破壞外,本身也欠缺熱海水提供能量給它,因此威力多半都會迅速削弱

而在海上時,由於溫度較高的海水多半都在海表面至下方一兩百公尺左右的厚度,如果颱風在某個地區持續滯留時,把表層的熱海水吸取殆盡後,下層的冷海水則會湧升上來,當熱的颱風碰到冷海水時,會發生所謂的自殺效應,此時颱風的強度會被湧升上來的冷海水削減,甚至消失,我想,這個巴瑪颱風應該就是這樣的情況,由於巴士海峽海域小,巴瑪在通過菲律賓的時候已經元氣大傷了,又在巴士海峽滯留了兩天左右,巴瑪應該已經把巴士海峽表面的熱海水耗用光了,接下來湧升上來的冷海水就把巴瑪給殺死了,加上旁邊的鋒面影響,才會發生這樣的雲圖結果。

不過反過來說,如果颱風移動速度夠快,在當地的熱海水還沒吸取殆盡時,颱風就快速的移動到另一處熱海水時,那就可以想像得到,這個颱風的強度會越來越強,這次的米勒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在它生成後的數天中,經過的路徑都是大洋區域,而且米勒速度夠快,所以它可以不斷的從海水中獲取新的能量,進而成長成一個巨大的颱風。以目前最新的預報情況來看,米勒颱風行進的速度還是很快(超過時速30公里),即使已經跑到了高緯度的地區,不過當它到了日本的時候,強度應該還是非常可怕,如果真的照著氣象局行進的路線來看,這次日本可能會有相當的災情發生。

先前聽到的學術討論有提到,如果颱風行進速度在15公里以上,就不易發生冷海水殺死颱風的效應問題,當然,一個颱風的增強或減弱,還有其他的複雜因素,上面也只是從海水能量來談颱風強度變化的說法,雖然可以解釋一部分的現象,但是並非均是如此,其中的變數很多,不然,氣象局用超級電腦算出來的專業預報,就不會被罵臭頭了。




恩哼~所謂滕原效應就...(恕刪)



原文網址→http://content.edu.tw/junior/earth/tn_gz/taiphoon/tfg3.htm

二台跑車同時競速且到達一定距離時繞著相鄰的S彎道成蛇狀相互作牽制性甩尾,過彎甩尾的力度
,由兩台跑車的豆腐載量及排氣環流之強度來決定。它們將壓溝時通常較小的豆腐掉得多些,
較大的豆腐掉得少些,有時亦可能震成豆漿,日本業餘賽車手藤原先生最早研究此種雙跑車甩尾現象
,故稱此現象為藤原效應。

收錄於"想開豆腐店---您不可不知道的十件事"
冰風之影 wrote:
大家再看文的時候~只看前三行阿


看到你的補充
再看看第一頁的回文
真的耶!!
第一頁的回文都只針對前三行在回
大家為了搶沙發
都不看全文的
不用問怎麼存吧 過不久就有影片會在youtube了
而在海上時,由於溫度較高的海水多半都在海表面至下方一兩百公尺左右的厚度,如果颱風在某個地區持續滯留時,把表層的熱海水吸取殆盡後,下層的冷海水則會湧升上來,當熱的颱風碰到冷海水時,會發生所謂的自殺效應,此時颱風的強度會被湧升上來的冷海水削減,甚至消失,我想,這個巴瑪颱風應該就是這樣的情況,由於巴士海峽海域小,巴瑪在通過菲律賓的時候已經元氣大傷了,又在巴士海峽滯留了兩天左右,巴瑪應該已經把巴士海峽表面的熱海水耗用光了,接下來湧升上來的冷海水就把巴瑪給殺死了,加上旁邊的鋒面影響,才會發生這樣的雲圖結果。


一半對 一半不對 以下我是認真的 有翻書查閱
實際經過計算模擬,風暴雖然在海洋中吸收大量的熱能
但是實際只會讓海面溫度略降低個0.1度C
這跟實際測量所降的溫度還有很大差異
研究顯示真正造成海面降溫的原因在於颶風 颱風本身的風
強大的浪湧翻攪著海水使得海面下超過超過100公尺深以上的海水被翻攪指海面附近
再者強大的風可擾亂洋面的洋流,使得洋流中上層下層的流速不一,甚至方向不同
這種情況會造成更多深層的海水更大量的湧入海面附近
這種效應稱作海洋混合,這種現象在強大的氣旋下方更明顯
一般來說這也是一個就算在良好條件下仍能抑制颶風繼續增長的主因

芭馬颱風當然肯定經過這種過程,
但我認為主要削弱的主因在於北方的冷空氣湧入
過去也有發生過颱風滯留原地過久而未明顯減弱的例子
位這跟洋面下的混合層厚度也有關係
如果混合層相當厚 意謂著颱風需要經過多天的滯留才會明顯減弱
像納莉就是

相反的 講到這個我比較在意米勒
米勒能發展到這麼強盛 代表當時經過海面下方的混合層相當厚
不然就是有經過一道相當的溫暖的暖流附近
因為過去發展到這樣強的颶風不多見 也是主要因為這樣的天時地利條件相當少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