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河川溪流大多屬於荒川型,平時水量不大,但是遇暴雨暴洪卻是滔天漫流。等張或斜張吊橋,優點是跨距長、橋墩少,減低河水衝擊和水流行進。但是,相對於鋼筋水泥橋,卻有「造價高」、「維護費用高」、「需求技術高」三高的缺點。當時,國道三號決定採用斜張橋設計,不僅美觀,還留下了一條颱風時間較安全的橋可以使用。
各位可能不知道問題的重點,西螺大橋的橋墩在日據時代就造好,到現在多久了還在使用,是日本人蓋的比較好嗎?不要想太多,是因為河床上的東西不一樣,濁水溪河床上都是泥土,你可以注意看這些斷橋,橋下是不是都是石頭,與其說是天災我覺得是人禍
維基百科有載入的台灣斜張橋高屏溪斜張橋:位於中華民國福爾摩沙高速公路,橋長2,617公尺,是聯絡高雄縣與屏東縣重要的交通要道,其中橋梁西端採斜張橋設計橋長510公尺,塔高183.5公尺,相當於六十層高樓建築。該橋為國內首座複合式斜張橋,而且是亞洲最長之非對稱型單橋塔斜張橋採單塔非對稱型式設計。橋主跨徑330公尺,側跨徑180公尺,全長510公尺,若以全世界單塔斜張橋而論,其跨徑長度排名第二,僅次於位在歐洲德國跨越萊茵河之萊茵河橋。集鹿大橋:此橋由公路局於民國八十五年發包,一座橫跨集集鎮和鹿谷鄉兩地的大橋。此橋為單臂懸吊試結構,塔高約為五十八公尺,集鹿大橋的通車後吸引了一波觀光客參觀,大橋車流量激增,其中多數遊客,都是遠道慕名而來,也因為這樣,集鹿大橋成為了集集觀光的新景點。媽祖大橋:採斜張橋式的媽祖大橋全長一點七公里,主橋長二百五十公尺,最大的特色就是橋塔狀似媽祖神像上的鳳冠,充分反映在地文化,欄桿採波浪造型,人行道運用藍色漸層圖案,塑造水紋波浪,設計都緊扣著媽祖庇佑民眾的宗教意涵。 另外台北的大直橋是斜張橋沒錯,外型上因為距離短看起來很標準,不像高屏溪那條是複合式。至於重陽橋也是斜張橋。斜張橋即使是複合式,還是能減少許多在河中的橋墩,對於河流行水是有幫助的,也確實可以減少類似大洪水沖刷所造成的斷橋。
橋會垮,大多是橋墩基礎被掏空的問題。斜張橋也是有橋墩在河裡,只是數量較一般橋梁少,但橋墩直徑大很多,而且也不適合用在河道太寬的地方。依照幾十年來台灣的災害經驗,重點應該是在環境保育及復育,穩定國土及山林,而不是再用更多的工程方法去對抗災害。印象中,某觀光地區曾經蓋過斜張橋,也是在豪雨中被河水整座沖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