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功能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一個是較被動的,如解決交通壅塞的問題。這一方面就新竹來說,我想最簡單明顯的就是科學園區周邊的交通。
另一個是較為主動的...也就是提供在新竹周邊生活的其他市民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
坦白說,在新竹市周邊生活的人口中,最多也不過十萬人是在科學園區工作(根據之前報導數據),也因此如果一個大眾運輸工具只是僅僅為了解決這十萬人的苦惱而去執行,在社會與政策的公義面來說是失格的。其他各種特別需要大眾交通工具服務的人口如學生、老年人與弱勢族群等的人數總和加起來是遠遠超過在園區服務的人口的。
這不是啥嚴肅的討論,但或許大家可以也從這角度去看看這個問題...
在新竹生活的這些沒有辦法自己使用或操作交通工具的人口他們的生活上的困難,是否比我們避開上班的壅塞更為重要?新竹市小,因此不需要捷運的觀點,對於這些弱勢人口來說,是否真可成立?
身為汽車、機車使用者的大多數的我們來說,其實是否同時也是其他弱勢人口的生活及環境水平的加害者?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