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捷目前是南北、東西各一條,問題是這樣南北跑或東西跑上班的人很多嗎?
高雄南區北區的房價我想應該差不多吧,在北區上班的人,除了老家本來就住在南區的人外,實在沒有理由買或租到遠遠的另一端去。
我不得不又要舉台北來當例子了,台北捷運的效益在於大量的運輸上班通勤人口進城去上班,因為台北市有明顯的城區範圍,是屬於辦公大樓的密集區,而人們並不是不想住在城區,只是很單純的買不起城區的房子,只好往外圍去,而捷運的存在正好解決這種單方向的尖峰通勤流量。
回來看看高雄,高雄似乎比較沒有明顯的上班密集區,我印象中大約是中正路、四維路跟博愛路,比較類似線狀的而不是塊狀的,另外比較密集的上班區域還有工業區像是前鎮跟楠梓,所以高雄的上班區算是比較分散的,再加上高雄的房價每一區都差不多,大部分人沒理由住在離上班地點太遠的地方,所以騎機車通勤自然變成首選,捷運的"大量"運輸通勤人口的效益就不明顯了。
高雄最近幾年的發展逐漸變成南北兩塊生活區,我倒覺得這樣還不錯,至少避掉了像台北一樣的密集單區型態所造成的交通問題,我在前文已經說過,我也喜歡高雄有捷運(我家離捷運站很近,有實際的效益),但是就整體層面來說,我倒寧願這筆經費先花在鐵路地下化上面,畢竟地下化之後南北交通的瓶頸完全去除,每一條南北向的路都可以直通,這比起捷運只有一條線來說效益遠大的多了。
有沒有捷運會不會是你的考量?
如果是我,
有捷運可以上下班會加分很多。
捷運會改變大眾的交通習性。
也是更環保,又增加就業機會、促進都市建設與國際形象的選擇。
只是這些成效不是短短兩三年可見的。
批評人卻只要兩三秒就可以做到了。
難道捷運都要等都市大塞車才有理由開始動工嗎。
那這個都市大概永遠不會有機會大塞車了。
毛先生的話真的讓我感到很無言。
攝影人的份量來自於作品
而不是相機與鏡頭
My Flickr
http://www.flickr.com/photos/frank_photos/
就是這樣, 缺乏有遠見的總體計劃, 所以我們才蓋出全世界最貴的捷運.
視角還是應該放眼長遠是否對區域發展有利吧.
大台北地區 700 ~ 800萬人口, 政府都丟了幾千億去蓋捷運,
其他都會區的人又不是二等公民, 按人口比例,
政府撥個幾百億上千億的, 像高雄那樣搞個 BOT 也是剛好而已吧!
30 ~ 50 萬人口數的市鎮, 蓋輕運量的運輸系統, 也是很正確而環保的,
剛開始大家還不習慣, 久而久之利用率就會上升, 只是規劃要好一點,
不要把站設在鳥不生蛋的地方, 然後再來怪大家都不坐, 那不是很扯嗎.
其實很多地區, 都麻是先挖好來等著將來使用, 哪像台灣這樣亂無章法.
需要時才在那裡挖呀挖, 這些政府官員出國考察, 不知道都在考察什麼.
虧不虧損,要看使用率。而使用率是要看生活上需不需要。
30年前台北公車擠爆,是因為要搭的人太多(市場大),而公車及道路(供給)太少。加上通車的人佔大多數(停車位有限)。
而台北捷運剛好彌補其需要。30年前我每天上學(北縣到北市)要搭兩班公車才能到學校,光上學搭上公車就要一小時才能到校,還未必擠得上去,後來乾脆騎腳踏車,就算淋雨,也只要40分鐘。
想想,高雄呢?人民有需要嗎(市場)?交通現況有當初台北的「擠爆」、甚至學生書包被夾在公車門外嗎?停車會極度不方便嗎?
南部為了比氣魄,就這樣蓋下去了!東西是風風雨雨、黑影幢幢中蓋出來了,問題是我保證高捷絕對繼續虧下去,虧到高雄市政府喊停為止。要不虧,就要收合乎成本的票價,問題人沒那麼多想搭,能怎樣?
喜歡開車的人會說我開車是為了「點對點」,直接下車到,不用換。在台北,綿密的公車網也勉強算是「點對點」。而在高雄,只有汽機車可能做到「點對點」。而且台北的捷運是以公車轉乘為事先規劃才建設的,至少有基礎在,而高雄呢?如果連公車都不發達,直直的捷運能通道你家(點對點)嗎?不可能吧。
況且高雄熱,出了沒有公車可轉你家的捷運站,是要從捷運直接走回家嗎?能走多遠?有幾站?人口夠密集到能涵蓋多少可以方便到「點對點」的區域?
地方政府自負建設的盈虧才是長遠之計。地方政府才會理性看待建設,少點蚊子館、蚊子捷運。
內文搜尋

X